本报讯 (记者张晓明)2023年,恰逢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本届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遴选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海丝沿线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纪实影像作品于7月2日-4日进行展映,并邀请创作团队与中国纪实影像制作机构代表进行讨论交流,之后将深入挖掘泉州故事。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泉州是座海洋历史纪录片的富矿。”
穿越时空的回响
2日下午,“海丝十年”纪实影像精品展映拉开帷幕。首日展映的3部影片《寻找苏禄王》《石史诗》《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跨越时间空间,连接起海丝沿岸不同国家民族的故事。
《寻找苏禄王》讲述了600年前,来华觐见的菲律宾苏禄王葬于异国他乡,他的后代在中菲两岸落地生根,吮吸着两国涌动的脉搏,于600年后枝叶交缠,共同寻找生命的起点。
《石史诗》则讲述了一块大理石的故事,它在中国老板运营的希腊矿场被切割采出,经中国企业运营的雅典比雷埃夫斯港运往泉州的工厂。它被制成希腊雕塑和旅游纪念品,经义乌商城批发给希腊商人,由举办希腊式婚礼的夫妇购回中国。这块“奥德修斯”之石,顺着国际贸易的食物链折返航行,演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奇特经历。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的导演罗飞,在映后分享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因为资金和技术问题没有办法进行墓地的DNA检测来证明墓主人身份,5年的拍摄期间很多参与者相继离世,证据和线索被历史凌乱地藏匿……罗飞动情地说道:“在这个旋生旋灭的世界,纪录片能够做的,就是留驻片刻的光阴,让我们能够看到人和人如何相连。”
3日下午,精品展映与观众分享了3部纪录片,并邀请“一带一路”上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讲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以外籍摄影师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记录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幸福生活。《这十年·幸福中国》的导演张伟在映后交流中表示:“这十年纪录片的题材更加丰富,从美食到人文到自然地理都有,对纪录片爱好者来说,整个环境更好,大家无论是对选题的解题能力还是创新能力,要求会更高。”
4日则先后展映了《大歌》《孩子,你好吗?》《寻找非洲创业英雄》等8部纪录片,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观看。观众赵苏雯表示,这样的展映增强了人们对“一带一路”共同体的理解,也能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
泉州富矿值得挖掘
3日上午展映的纪录片《楼》阐述了保护并发挥文化遗产之力,不仅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我们人类家园故乡的捍卫,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
纪录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外国人的视野带你探寻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观众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航海历史学家萨姆·威利斯来泉州,在古老的清净寺见证郑和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影响。
《寻找苏禄王》的策划人邱嘉秋说道:“泉州自古以来就是经贸往来非常重要的港口,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这么多往来的人留下这么多往来的遗产,那一定会有非常多的故事,值得被挖掘,所以我相信泉州应该也是宝藏之地。”
“我拍海洋历史比较多,最近两部纪录电影都是海洋历史方面的,我知道泉州有很多海洋历史故事,我再过来拍应该是跟海洋历史有关系的。”罗飞表示,泉州有不少海丝故事可挖掘,是座海洋历史纪录片的“富矿”。
3日晚上展映的《重返刺桐城》曾在央视纪录频道连续3天播放,引发广泛关注。该片总导演纵红雨说,近4年的创作时间,摄制组遇了许许多多的“同乡人”。这些“同乡人”对泉州的认识、热爱和自信影响了整个团队,让他们从刚接到摄制任务时的“陌生人”,也成了融入泉州的“同乡人”,更坚定了自己的创作理念:用《重返刺桐城》搭造一座桥,一头回望历史,一头眺望未来。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泉州或者是福建作为拍摄的题材,将会帮助促进中非文化的交流。”南非纪录片导演法伊克·戴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