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孩子们已开启了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记者从泉州中心市区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因意外伤害就诊的儿童逐渐多了起来。专家提醒,暑期儿童意外伤害高发,孩子自控能力尚不成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伤害。意外发生后,正确而及时的紧急处理,对降低伤害和后期救治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苏凯芳 通讯员 何毓慧 吴佳弘
不小心摔倒
孩子手臂骨折错位
在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病房里,医护人员分外忙碌。“这些小患者,除了肢体畸形前来做矫形手术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意外伤害导致骨折入院治疗的。”该科室副主任医师揭强告诉记者,暑期开始后,儿童意外伤害的病例较放假之前增加了一倍多,急诊手术量较平时也明显增加。
7月1日,家住市区的7岁男童成成(化名)在小区里玩滑板时不慎摔倒,导致右手前臂骨折错位,家人见状赶紧将其送往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治疗。无独有偶,来自惠安的小月(化名)与小伙伴追赶玩闹时,不慎摔倒受伤。揭强表示,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暑期户外活动增加,孩子一不注意,扭伤、摔伤及跌伤等意外事件容易发生。据悉,两名孩子经过微创手术,恢复良好。
家里也有危险
幼童被门夹伤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放假后,留孩子在家里比外出更安全。殊不知,家里也有不少危险。
“7月1日当天,病房里就收治了3例被门夹到手指、脚趾的患儿。”正骨医院手外科医生李艺飞介绍道,家住鲤城的4岁女童莹莹(化名)在家与姐姐玩闹时,姐姐突然关门,还未来得及反应的莹莹,左手拇指当场被夹断,家人见状立即将其送医治疗。同样,被夹断手指的还有3岁的晋江男童小宇(化名),他的情况更加严重,右手拇指远端被夹断,仅剩下一点点皮肉粘连着。
李艺飞表示,不同于传统的骨科手术,要吻合被夹断的手指或脚趾的血管或肌腱,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而孩子的血管和肌腱本来就细,因此吻合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好在3个患儿手指再植及骨折内固定的手术都很顺利。
口含支架摔倒
差点插进颅脑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千叮咛万嘱咐,也做好了各种防护措施,但还是防不胜防。”家住泉州开发区的林先生说,7月4日,5岁儿子小智(化名)独自在卫生间玩耍时,不慎滑倒。孩子哭着走出来时,吐了一大口鲜血,把家里人吓得不轻。随后,小智被送往泉州市儿童医院救治。
回忆起事发时的一幕幕,林先生仍心有余悸。原来,小智将原本放置在柜子内的烘干机安装支架找了出来,由于支架为不锈钢空心材质,好奇的他欲把支架当成吸管来玩水。在将支架一端含在嘴里的瞬间,脚一滑,身体前倾,支架插到其口腔上颚。
“对患儿进行检查时,我们发现他的上颚里有两个直径1cm—1.5cm的穿孔。其中有一处穿孔已深达鼻腔处,如果支架插的位置深一点或偏一点,有可能损伤颅脑或是深入咽喉,后果不堪设想。”泉州市儿童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林文雄说,儿童自身运动和平衡能力较弱,又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在学习爬、走、跑、跳和探查周围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孩子发生跌倒和坠落的风险就会增加。
在病房里,记者还看到了4岁的小航(化名)。他因临睡前,不断在床上蹦跳,一不小心摔下床。由于摔下过程中不慎磕到了床头柜上的奶粉罐,导致左耳廓耳轮有一处皮肤撕脱。好在送医及时,撕脱皮肤已经修复。林文雄表示,每年暑假,科室里都会接诊不少因意外摔伤导致额面部受伤的患儿。如果伤口较小,伤者在急诊室处理完即可回家;如果严重,只能住院治疗。
识别规避安全隐患
培养孩子防范意识
记者了解到,暑假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意外伤害包括溺水、中暑、跌落、摔伤、烫伤、交通意外等。如遇意外,家长如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有利于减轻伤害、提高后期救治率。
如异物卡喉,由于孩子爱跳、爱跑、爱哭、爱笑、爱闹,0—14岁儿童都是气管异物的高发人群。专家提醒,小颗粒的食品,如糖果、花生、糕团等,要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孩子大哭、大笑时,不要进食,避免食物呛进气道;严禁在跑动过程中给孩子喂食等。若不慎出现异物卡喉,可根据孩子年龄,采用婴幼儿版或成人版海姆立克急救法救治。
平时,家长要养成习惯,让热水瓶、汤锅等远离孩子。若孩子出现烧烫伤,可记住“冲、脱、泡、盖、送”的五字口诀,即以流动的凉水冲洗伤口、充分泡湿后小心除去衣物、在常温清水中浸泡烫伤处15—30分钟、在伤处盖上干净湿布、将烧烫程度深或面积大的患儿及时送医。需要注意的是,去除衣物时不能硬性撕脱,不能在创面涂抹牙膏、酱油、锅灰、蜂蜜等。
设好窗边保护栏;清理家中暴露的电线和绳子;在洗手间、楼梯等地方增设防滑垫……以上措施都是保护孩子,让他们远离家庭意外伤害的有效手段。如孩子摔倒后,胳膊不能动,或者不能走路了,很可能出现了骨折。最容易发生的一般是骨弯曲,而不是骨头断裂。这时,要切记不要去揉或捏,试图把变形或弯曲的肢体弄直,这样只会加重骨折。如果怀疑婴儿的脊椎骨断了,要先固定头部,把身体放平,迅速用木板抬到医院进行治疗。
专家表示,预防和控制儿童意外伤害是提高儿童乃至家庭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绝大多数意外伤害是可以有效规避的。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识别和规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防范危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