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庄为玑(1909—1991年),泉州西街裴巷人。厦门大学教授,先后在厦门大学历史系、人类博物馆、南洋研究所、人类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生从事考古、方志学、中外海上交通史研究,发现并参与发掘泉州湾宋代海船等一批重要文物。编著《晋江新志》《古刺桐港》《福建历史地理》等多部学术论著,撰写论文100多篇,被誉为“泉州学先驱者”。
酷爱进行田野调查
庄为玑1909年10月生于福建泉州。193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厦大附中、新加坡华侨中学、集美中学、晋江县立中学、国立海疆专科学校、协和大学,以及厦门大学历史系、人类博物馆、南洋研究所、人类学系,并受聘为华侨大学兼职教授。以古泉州港为研究轴心,他的学术研究范围涉及考古学、方志学、民族学、中外海上交通史、华侨史等。
做研究时,庄为玑先生酷爱田野调查,每发现一处文物点,都要亲身前去探查,然后耐心梳理相关史料,尽力为后人留下详细、可靠的历史凭据。泉州的许多文物古迹,因此与他结缘,泉州的不少文献书籍中,更留下了他专注走心的笔墨、累累的研究硕果。
1934年至1935年间,庄为玑编写了一部《晋江新志》。1948年,此书第一版铅印本问世,分30卷,60万字。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汪德耀对这部《晋江新志》作了极高的评价:“此书之作,为方志中新裁者,文用白话,以广流传;事详现代,以作津梁。就历代志言,是名山之业;就地方志言,有年鉴之用。”1936年4月,庄为玑和吴文良一道发现了泉州中山公园的唐贞观墓群,后又参加了由郑德坤、林惠祥主持的该墓群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首开中国南方应用近代考古发掘方法之先河。
为宋代古船发掘做出巨大贡献
1973年8月,长期在家乡泉州进行泉州港考古研究工作的庄为玑教授,与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文管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的十几名考古人员,到后渚港考察海外交通史迹时,听说有渔民在海滩上捡到潮湿的木头,点火而不燃。在现场调查时,庄为玑在一条水沟旁找到很多裸露的木板,结合附近石条砌成的古码头,以及周边发掘出的宋代陶瓷器,他判断此处有一艘规模不小的古代木船。后经多次复查,并进行局部试掘,庄为玑的判断得到进一步证实。经报国务院文物局、省文化局批准,在做好前期相关筹备工作的基础上,1974年6月9日,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启动。庄为玑先生虽已上了年纪,但仍坚持参加发掘工作,并时刻关心着沉船上出现的每一件文物。发掘工作持续到1974年8月,历时两个半月。
发掘出的沉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有13个水密隔舱,载重量200多吨,除船体上部结构损坏无存,船首残存部分结构,船身中部底板、舷侧板和水密隔舱壁、桅座、船龙骨等保存较好。专家结合船型结构特点、船舱出土遗物及沉积环境等,推断这是南宋末年的远洋商船。1975年3月,新华社正式发布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的消息,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纷纷转载,并称之为“世界考古珍闻”,是“中国近年来的重大考古收获”。1984年,《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丛书作者、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参观古沉船后,盛赞“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将一生热爱倾注于笔端
虽然庄为玑的名头很响,但是,几乎每一个与之有交往的人,都称他是个“不端架子”的人,换成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不耍大牌”。自从1946年庄为玑回厦门大学任教,伏膺师道,他就把学生也视作自己的得力助手、亲切朋友。庄为玑在写给弟子陈鹏鹏的信中,甚至称他为“学弟”。
在62年的学术生涯中,庄为玑共编著有《晋江新志》《古刺桐港》《福建历史地理》《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合作)《泉州地方志论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先辑》(合作)《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合作)《厦门史迹》等8部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史》《中国古代史料学》等7种讲义,发表自撰与合撰论文100多篇,著述总字数达400余万字。可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据庄为玑之子庄伊美先生描述,庄为玑平常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只要在书桌前坐下来,他就雷打不动地进行阅读、写作、编校等工作,“经常半夜还在写文章,他把他对泉州、对闽南的热爱,都倾注在他的笔端上了。为了研究,他真的可以废寝忘食。” 如今,在众多与泉州学相关的重要书籍中,都会提到庄为玑这位可敬的“泉州学先驱者”。
过度劳累终为学术事业殉身
1991年春节,庄为玑不顾年迈体衰,兼患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应邀来泉州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发前,亲友们极力劝阻,可是一心想为泉州发声的他执意赴会。可惜不久即因老弱,不堪颠簸和过度疲劳,以及由感冒引起并发症,被送进医院抢救。不幸于是年2月为学术事业殉身。
1991年,在庄为玑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署文阐述了自己想将论著选集取名“海上集”的由来——“是因为我一生所治,均以著名的古海港泉州为轴心,由此辐射而及方志学、考古学、中外海上交通史诸有关领域,所论泉州海港史、中国航海史、中外海上贸易史、外来宗教文化史、华侨史等,都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缘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泉州古城的挚爱,对海丝文化的钟情。
□本报记者 吴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