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7月11日开始进入“三伏”中的头伏,也就是“初伏”。
泉州市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欧凌君提醒,入伏后,炎天暑月,骄阳似火,上蒸下煮,酷热难耐。高温、高湿、高热让我们身体特别难受。
民间有句俗语:“入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沾。”这句话的浅层意思就是在入伏做到“三个不”,能使我们一年少生病。□本报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陈玮铭 连文元
不贪凉
冬季万物收藏,人体阳气藏于体内;而夏季万物宣发,人体阳气也发散于外。三伏天,身体的皮肤长期处于开泄状态,此时风邪或寒邪很容易经皮肤侵犯人体,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在《黄帝内经》中,风邪被列为“百病之长”。
在三伏天,整天吹空调,白天吃冰镇西瓜,晚上洗冷水澡等都是贪凉的表现。贪凉虽然让人感觉舒服,但同时也加快体内湿气的聚集,特别是免疫力较差的人,在秋冬两季容易出现伤寒;有的小孩还会越来越消瘦。
欧医生建议,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睡觉或出门时,衣着不要过于暴露,要穿一件厚薄适中的短袖;入睡时把肚子等容易受凉的部位盖好。
不贪食
每餐准时吃饭,七八分饱,保证人体气血的充盈和协调,避免五脏功能失调。在炎热的三伏天里,不贪食膏粱厚味、煎炸烧烤。
欧医生建议,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菌类等,有助于身体提高免疫力。
不生气
在全球变暖下的三伏天,不少人发现自己的性情大变,更容易烦躁生气,这种问题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情绪中暑”。
欧医生介绍,炎炎夏日,人难免会心浮气躁,但激动情绪易伤身,比如生气时,血压会上升,我们的脸会涨红,血管及心脏部位所承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高出3倍以上。要戒躁制怒、平和心态,“调息静心”,才能神清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