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高温天外出被暴晒才会中暑;夏天既要及时补水又要消暑,用绿豆汤当水喝岂不是一举两得;“夏练三伏”就是越热的时候锻炼,养生效果越好;伏天养生要“以热制热”,一点冷饮都不能喝;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不管有病没病,贴一贴一定没有坏处……生活中,这样的养生误区随处可见。今天,就一起来听听老中医们怎么说。
□本报记者 许文龙 实习生 洪钰颖/文 CFP/图
误区一 大热天外出才会中暑
不少人认为,只有夏天气温高时,在户外暴晒后,人才会中暑。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刘德桓解释,中暑跟人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相关,并不是只有在太阳下暴晒才会中暑。即使是室内,如果环境密闭无风、高温高湿,同样容易中暑。
中医将中暑按照所处环境和症状不同,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多因在阳光下暴晒或高热密闭环境下工作造成,症状是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兼休息,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阴暑是由于夏季不恰当的乘凉、饮冷,寒邪侵袭人体肌表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常表现为神疲倦怠、发热恶寒、无汗、身重酸痛,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关节疼痛。
刘德桓指出,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从而引发阴暑。老人、儿童、体弱及患有宿疾之人,常因抵抗力差,不耐寒热,易发此病,尤其需要重点防护。
因此,三伏天除了尽量避免大热天外出外,也不要过度贪凉,空调房间温度不宜过低,睡眠时不要让电扇或空调风口对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饮用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一旦发现中暑者,首先应将其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至通风好的阴凉处,让其躺下休息,并向身体喷洒凉水降温,或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颈部等处降温,喂以含糖或电解质的饮料。病情危重或经适当处理无好转者,及时送医。
误区二 把解暑的绿豆汤当水喝
三伏天,许多人喜欢喝冰镇绿豆汤,既爽口又解暑,有人甚至拿绿豆汤当水喝,一天喝好几次。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洪如龙坦言,绿豆确实有清热解毒、利尿消暑、消肿止痒的功效。《本草求真》有云:“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天气炎热时,适当喝绿豆汤或绿豆粥,确实是不错选择。
但需要提醒的是,绿豆性味甘寒,不宜过量食用,否则反而会损伤脾胃,建议每周喝两到三次,每次一碗即可。阳虚、寒凉体质或湿气较重人群,例如经常有四肢冰凉、腹胀、腹泻便稀等症状者,最好少喝绿豆汤,否则可能会加重症状。
与绿豆类似,夏季不少消暑食物,都存在性寒的特点。比如许多人喜欢在夏季喝菊花茶、金银花茶,吃苦瓜、黄瓜等瓜类,确实能一定程度上起到清热消暑的作用,但务必要注意适当食用、饮用,否则反而对身体不利。阳虚、寒凉体质、胃寒人群,最好要少喝、少吃这些寒凉食物。
误区三 “夏练三伏”提高耐热力
古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许多人曲解了古人的意思,误认为是三伏天更要抓紧时间锻炼身体,有些人甚至特意挑选天热的时候锻炼,希望以此来提高身体的耐热力。刘德桓表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真正含义是,让人们不要畏惧寒暑完全不锻炼,而是要继续保持与平常一样,适时、适度、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的耐热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中暑、感冒、腹泻等夏日常见疾病。
比如,夏季白天酷热,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清晨或傍晚,这时候阳光不太强烈,可以避免强紫外线对皮肤和身体造成损害。早上七八点或者傍晚五六点锻炼,温度适宜,效果最佳。最好选择在户外,如公园、湖边、庭院等视野开阔、阴凉通风的地方,都是较好的运动地点。如果条件有限只能进行室内运动的话,最好打开门窗,让室内空气保持通畅。
夏季锻炼所穿服装以棉织品最好,款式要宽松、散热性能要好。运动时衣服不宜过露,尤其在户外高温环境下,不可赤膊或露背,否则会引起皮肤晒伤。运动后降温不宜过快。大汗淋漓时不可到风扇前猛吹或空调下直吹,也不可用冷水冲凉,正确的做法是用毛巾擦干汗水,在阴凉处休息,缓慢降温。
不少人喜欢运动时大汗淋漓的感觉,认为多出汗可以更好地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刘德桓强调,中医理论中有“汗血同源”一说,是指汗是津液转化而来的,津液与血液都来源于脾胃运化出来的五谷精微,当汗出太过时,其血必虚,身体就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因此,伏天锻炼,微微出汗即可,适时避暑才是正解。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避免在户外过度运动,以防出汗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引发心梗、脑梗等疾病。即使年轻人也需避开最热时段户外锻炼,以免中暑。
误区四
伏天养生要“以热制热”
朋友圈热传一则养生帖:“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称三伏天吃羊肉、喝羊汤可以“以热制热、发汗排毒”。“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也是同理。其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有适用人群。
洪如龙认为,三伏天的“以热制热”其实指的是夏季养阳,在阳气最盛的节气里乘胜追击补养阳气,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体质虚弱畏寒、腰背和手脚易发凉、免疫力较低的这类人群,适合在三伏天用热水泡脚、喝姜枣茶、喝羊汤、晒后背等“热养法”让身体热起来。
但是,生姜和羊肉之类属辛热食物,如果属于阴虚体质、湿热体质和部分气郁体质的人群,则不宜多吃。如果没有喜食冷凉食品的习惯,或者一直在吃温热的食物,或者本身就是热性体质的人群,“以热制热”养生法只会“火上浇油”。
不少注重养生的人认为,三伏天不能喝冷饮,否则很容易损耗阳气。洪如龙表示,《黄帝内经》说:“寒热者,阴阳之征兆也。”寒与热为一对自然属性,也代表着阴阳。健康的机体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伏天阳气盛喝冷饮伤阳气,致阴阳失去平衡乃生疾病”的说法要辩证看待。
一部分人喝冰饮确实出现了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体质的不同,阳虚体质人群本就阳虚,饮用阴寒之品使本虚之阳更虚,所以不能饮用;对于普通人来说,饮用少量冷饮解暑,只要没有过量,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但如果一味贪凉,大量、过量食用冷饮,也会损害脾胃,对身体不利。
误区五 三伏贴“包治百病”
每年一到三伏天,不少人会去贴三伏贴,以期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有的人甚至认为,“三伏贴”包治百病,贴一贴对身体有益无害,这种观点并不对。
刘德桓介绍,三伏天人体腠理疏松,汗孔多开,全身经络最通畅。三伏贴的原理是通过贴敷阳性、热性的辛辣药物,刺激穴位经络,激发阳气,祛除体内陈寒,并为肌体储备阳气,让身体不易被寒邪所伤。
三伏贴可以治疗多种容易在冬季反复发作、加重的疾病,如鼻炎和哮喘等过敏性病症、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缓解症状,减少发病率。
“三伏贴虽好,但是有人群禁忌,儿童尤其要慎重。”刘德桓说,三伏贴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不适用于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湿热体质、阴虚火旺的人是不适合贴的。对于热性病患者,若热天再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因此,患者在贴敷之前应先到正规医院请医生辨证。
在贴敷三伏贴时,患者会有一些特殊感觉和症状表现,应该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疾病种类慎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一般疾病的患者如果盲目贴敷,有时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贴敷药物还可能损伤皮肤,重则引发皮肤溃烂,甚至可能会因过用助阳之品,耗伤阴液引发其他疾病。
洪如龙建议,市民贴三伏贴前,应到正规医院咨询相关中医专家,辨证体质后再决定能否贴敷、如何贴敷,不要自行随意贴敷。没有相应适应证的低龄儿童及禁忌证患者,不要随意贴敷。由于每个人皮肤状态不一样,有的人贴几十分钟,有的人贴几小时,皮肤局部发红,或按照患者需求出现小泡,都是可以的。具体的贴敷时间应根据医嘱进行,以耐受为度。如果出现皮疹、瘙痒、破溃等症状,必须停止贴敷。
■本期医学指导
刘德桓 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泉州市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主委、全国第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5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头痛、眩晕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内科疑难重症。
洪如龙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崇尚“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治病求于自然”理念,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五脏虚劳、失眠、咳喘、鼻窦炎、脾胃病、结肠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病、皮肤病等慢性疾病和调理脏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