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7月14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品读志书里的泉州孝友故事
丰州孝子亭上的石匾
丰州孝子亭位于半山腰
曾孝纯出自泉州龙头山曾氏一族。图为气派非凡的龙头山曾氏大宗祠大门。
高田孝子祠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高田叶氏族谱
青山岭孝子亭传说是为金淘毓南村杨氏兄弟而建

《鬼谷子》云:“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在中国人眼里,孝友文化是涓涓细流,长盛不衰。只有子孙尊老爱幼,才能营建家庭兴旺发达的氛围。“孝友”指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如果从方志的角度来看,从《晋书》开始,即有《孝友传》。我们的《泉州府志》《晋江县志》也收录了不少“孝友”故事。今天就请随笔者一道去感受一下泉州古人的孝友之风。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洪少霖 文/图

《新唐书》记下唐代孝子人物

无论是《论语》抑或《孝经》,提出的“孝道”概念其实包含着“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四种境界。养亲即赡养父母;敬亲是提倡对父母的敬和爱;安亲有两层意思,对父母既要“外安其身”,还要“内安其心”,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去孝顺父母;卒亲则关乎慎终追远,要慎重对待父母丧事,还要虔诚祭祀,此外还要以自身的成就来彰显父母的荣贵。可以说,要求是很高的,这也是孝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一的重要缘故。而孝友则是孝道的延伸,其实它们是同一概念。

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八即为“孝友”篇;而道光版《晋江县志》在“卷之五十·人物志”当中也用了整卷的篇幅来讲述孝友故事,足见史志对于“孝友”风尚的重视。《泉州府志》在“孝友”开篇时即称:“孝为百行之原,而友即其所推者。吾泉海滨邹鲁之区,士大夫读书敦伦施于有政,何一非孝悌之经顾?”意思就是孝为人伦之首,友爱是它的精神外延。咱们泉州是沿海文化昌盛之地,士族贤人在这里通过教育敦睦人伦并融入社会管理,哪一点不是孝悌经典早就点明的?《晋江县志》则引用《晋书》序言云:“孝之为德,道贯三灵,功苞万象。”意思是孝道成了天地人的支点,以及涵盖万物、无所不在的道德准绳。

《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都提到的泉州最早的孝友人物便是唐代的黄嘉猷,这是出自《新唐书》里的记载。唐朝十分重视孝悌人品,《新唐书》称唐朝所有“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闾巷刺草之民,皆得书于史官”。在所有被载入唐朝史册的孝悌人物当中,即有“泉山黄嘉猷”。不过关于黄嘉猷事迹的记载极少,仅“事亲居丧,动著至行,乡里宗之”一语,也就是说黄嘉猷在孝顺父母、慎终追远方面,表现突出,得到乡人的一致肯定。

真德秀亲点“温陵二孝”

入宋以后泉州“孝友”人物不少,丞相曾公亮的儿子曾孝纯便是其一。曾孝纯,字君施,是曾公亮的第三子。在公亮去世后,孝纯得遗荫,被授以殿中丞之职,这是个五品寄禄官,收入算是比较丰厚的。除此之外,孝纯还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算是白捞了一张“文凭”。孝纯虽然受了恩荫,但他并没有独享这份荣华富贵。而是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分给没有当官或听差的族人们,结果搞得自己家里没有半毫“存款”。他的慷慨大度和孝悌精神,获得满朝文武的称赞,也被史官记录在档。

北宋末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参与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撰写了泉州的第一本《孝经传》,这对孝道的弘扬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之后南宋又有了曾恬的《孝类书》,王文献的《孝经详解》,钱褒的《志孝之篇》等。

南宋晋江人杨寅翁,是中书舍人杨炳之子,从小颖悟强记、手不释卷,写文章更是“纯丽丰赡、雄浑精拔”,让人大开眼界。嘉定元年(1208年),他不负众望登进士第,授宜黄令。就在大家认为他将在政坛上大展身手之时,他却以侍奉老父亲为由,陪父亲“奉祠十年”。后来朝中大臣荐召寅翁,父亲杨炳也一再劝说,他才勉强答应出仕。不曾想,还未赴任便病故了,世人皆为之惋惜。与寅翁同一时期的还有一位才子林彬,此人颇具文名,家族世代以孝义为先。林彬原本准备进京参加会试的,结果因母亲年老不忍让她独居,便放弃了成就功业的大好机会,安心在家中养亲。杨寅翁和林彬的故事后来传到了泉州太守真德秀的耳中,真德秀感叹之余,将此二人称为“温陵二孝”。

庄氏家族获赠“一门忠孝”匾额

明清时期,由于长时间的倭寇作乱、海氛未靖,许多感人的孝友故事即发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贼侵袭安平镇(今安海镇),乡民伍民宪扶着父亲往郊区逃跑,不巧还是遇上倭贼。民宪为保父亲,长跪说道:“不要惊到我父亲,我听凭你们处置。”哪想贼人根本不听,举刀杀害其父。民宪狂怒之下,夺兵器挺身杀死两名贼人,又伤数贼。但倭贼增援顷刻赶来,有贼人一刀斩落民宪的右手。民宪痛得仆倒在草丛中,但仅剩的左手仍紧紧抓着兵器,口中喃喃地呼唤着父亲,三日之后才气绝身亡。据说此后人们常在烟雨时分,见一男子拿着兵器挺立于道中,风雨萧然,人影绰绰。人们于是合掌轻呼“伍孝子”后,匆匆避去。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初二,倭寇进犯泉州。晋江青阳人庄用宾组织乡兵抗倭,亲守泉州南门,救护难民逾万。可是无耻的倭寇见城池坚固,竟转身去发掘乡民的先冢,以其亲人尸骸相要挟来索要赎金。用宾父亲的坟冢也被盗挖。用宾听到这一消息捶胸号恸,愤怒之余与弟弟用晦一道率乡勇直捣寇巢,斩杀倭寇110人,生擒14人,并驮回父亲的遗骸。不幸的是,用晦在战斗中遇难。用宾之子凤章于是鼓起勇气,又突入敌阵将叔父用晦的尸骸背了回来。击溃倭寇之后,泉州归于太平。庄用宾抗击倭寇的事迹,却因有人冒领功劳被隐匿不报。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凤章几经周折才将此事表奏朝廷,为父亲和叔父请功。庄用宾因英勇抗倭被朝廷追赠太仆寺少卿,庄用晦之子世袭百户,并赠“一门忠孝”匾额。后来,庄用宾还入祀承天寺右的崇贤祠。而庄凤章则配祀于用宾崇贤祠内,并于清代被载入地方志的“孝友”篇。

清代,有贼寇劫掠惠安锦田里。当地有位叫朱兆纶的文士,他的父亲卧病在床。兆纶眼见贼人入村,但他不忍抛下病中的父亲,于是被贼人掳去。途经一处莲叶池时,机警的兆纶跳入水中躲藏。贼人以刀追砍,奈何他水性好,潜伏水底,不见踪影。等到贼人离去,兆纶奔回家中仍奉汤药给父亲治病。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父亲不久病愈。兆纶的大哥、二哥都英年早逝,兆纶非常有担当,他敬寡嫂如母,抚养两家的孤侄如子,并把家族门户的事情一肩独挑。等到父母皆过世后,他又承担起子、侄的家庭教育。后来,兆纶的儿子泗宗、孙子升元,都乡试中举。乡人都传说这是兆纶有孝友之风的福报。

孝道建筑遗存甚多

在府志、县志中,类似的孝友故事还有许多,无法一一细述。当然,在泉州也有一些历史古迹是与孝友文化息息相关的,譬如在南安就有两座“孝子亭”,一座“孝子祠”和一座“孝子塔”。

沿丰州桃源村往石亭寺的古阶梯向上走,半山腰可见一处“周徐孝子亭”。其亭边碑记文字:“孝子唐时人,随父母姓,至孝……”相传唐时,丰州镇桃源村周井有一户徐姓人家与一户周姓人家。周家有一位独子,徐家有一位独女。两家联姻后,诞下一子便取名为“周徐”。周徐长大后,既孝顺爷爷奶奶,又体贴照顾外公外婆。有一天,父亲上山采药,不幸坠崖摔亡。周徐要去替父收尸,却见一头老虎蹲在父尸边。周徐怕老虎会吃了父尸,便和老虎商量先让他收尸尽孝,等以后再让老虎吃他。谁想这头虎是神虎,他见周徐孝顺,非但不吃他,还让周徐与它一齐修行。最后周徐便成了当地的守护神,甚至还曾随唐王出征。虽然这只是个神话故事,但周徐孝子故事流传很广,后来便有人为他建了孝子亭。今孝子亭是1989年重建的,亭上有联曰:“孝感动天为民施雨露,忠膺匡国伏虎显神威。”

南安梅山、康美、金淘三镇交界处,有一座青山岭。岭上同样有一座“孝子亭”,传说是为金淘毓南村的杨氏兄弟(杨守恺、杨守成)而建的。《泉州府志》载曰:“奉母承欢,兄弟至老不忍折簪,妯娌襁子互乳无间,时称杨孝子,筑亭于青山岭至今传之。”《敕建孝子亭史志》记载:“昆仲俱侍孝克恭而得诰封孝子,恺授任温州府正堂,其弟守成特授知柳州府。”今亭为2014年重建的。

明时,南安凌云叶氏十八世祖得到一颗夜明珠,在报官准备上供之时,却不慎丢失。朝廷拟逮捕他。其长子叶信童主动替父入狱,不幸于狱中去世。后来皇帝闻知此事,赐其故里(今眉山乡高田村)建“孝子祠”奉祀叶信童。2020年10月该孝子祠被修复,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安诗山镇诗二村有阿育王塔,又称诗山塔或孝子塔,始建于宋宝祐四年(1256年)。其为辉绿岩砌筑,宝箧印式,通高约7米,周边刻有佛像、力士、双狮戏绣球、折枝石榴、荷花、狮身纹等,塔刹为葫芦状,部分属印度佛教风格。此塔之所以也称孝子塔,是因为相传明代,有一位黄姓孝子,夜梦太白金星点化,在月光倒影塔尖之地掘出黄金一瓮。之后,他利用这笔黄金做了不少好事,并修缮了阿育王塔。从此,诗山当地流传着一句“塔尖生黄金,孝子有好报”的俗语。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关注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民生
   06版:都市·民生
   07版:都市·民生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产业
   10版:经济·财富
   11版:地方新闻/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综合
   14版: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1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4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品读志书里的泉州孝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