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高铁“熊孩子”!近日,在一列高铁上,一个“熊孩子”因多次骚扰后排一位男子,引发父母与男子激烈争执。近年来,在高铁、飞机、餐厅等公共场所中,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每一次都会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他们有的站在乘客角度,批评当家长的“不作为”;有的站在家长角度,认为乘客应多些宽容和理解。
笔者认为,面对公共场所“熊孩子”,当事双方不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用互谅代替互怼,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公共环境。
暑期来到,儿童出行迎来高峰。市民免不了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公众对待在公共场所吵闹的“熊孩子”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爱玩爱闹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对一些年龄较小的“人类幼崽”,由于身体没有发育完全,规则意识有待逐渐完善,加上不能很快适应高铁密闭车厢和固定座位的拘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吵闹,比如在公共场所不能长时间保持安静,甚至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公众对待这一阶段的孩子及其家长应尽量多些冷静和理解,不妨换位思考,假如是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会怎么办?大家都曾经是个孩子,甚至可以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小时候出行,是不是能够做到完全不吵不闹,不影响他人?这样一换位思考,再面对吵闹的孩子,也许就能给家长多一点安抚的时间,也给孩子多一点善意的包容。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应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乘客,面对别人的孩子吵闹,自己可以心平气和吗?这样想的时候,家长就会对孩子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防患于未然,比如出门前就和孩子约法三章,告诉他哪些是必须遵守的秩序和社会公德,并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着手培养规则意识。如果孩子到了公共场所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家长也应正视孩子的错误并第一时间进行提醒,并就孩子的出格行为向其他乘客做好解释和道歉,以取得其他乘客的谅解,妥善化解矛盾,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同时也应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孩子喜欢的零食和玩具,或者讲故事、玩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安静下来。
此外,有条件的公共场所不妨也尝试“分类管理”,将公共设施改造成儿童友好型,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以此来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感受和体验,在更好地接纳小朋友的同时,也能保障其他人群的权益。比如有些餐厅内设立了儿童游乐区,儿童吃完后可以到游乐区玩,不会影响大人就餐。或者设立儿童游戏区,免费提供糖果、彩笔、彩纸等小礼物,给孩子父母用于安抚孩子,尽量不影响公共用餐区的环境。再如,此前已有高铁线路设置了“静音车厢”,旅客承诺在静音车厢关闭电子设备声音以及不能进行交谈等,怕儿童吵闹的乘客可以选择乘坐此类车厢。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关部门可针对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推动在有条件的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开辟儿童专区,推出更精准的儿童特色服务,引导孩子参与其中、释放天性,在满足孩子服务需求的同时,也能更好服务其他群体。
总之,只有乘客多些理解和包容,家长未雨绸缪、自觉管理,公共场所尽可能提供更多分类服务项目,各方都做出一些让步,才能让公共场所的秩序与人情味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