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走进位于泉港区山腰镇锦联村的洋屿公司土壤调理剂试验田,成片绿油油的地瓜藤错落有致地蔓延开来,土壤下酝酿着等待丰收的“红地瓜”。这里曾是盐碱化严重的荒地,如今已经“变身”成适宜耕种的良田。“这要感谢黄紫洋教授的帮助,他与我们公司联合研发的土壤结构调理剂,成功改良了土壤。”试验田管理员钟移忠说道。
2015年,作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的黄紫洋教授与福建洋屿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联手,成功对泉港区部分废弃采矿石窟开展绿化修复改造,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现场论证。自此,在泉港区科技局的支持下,以省级科技特派员身份,黄紫洋与洋屿公司开启了更广阔领域的合作。
福建地处亚热带,部分地区全年降雨量小于蒸发量,由于长年耕作,土壤出现荒漠化现象。“通过对旱地土壤pH、EC、ORP等理化参数的测定,发现土壤出现明显的盐碱化,有的甚至已经超过盐碱化障碍土壤的标准值,这严重制约了作物的生长。”瞄准该问题,黄紫洋与洋屿公司通力合作,研发出了能有效解决旱地障碍土壤问题的土壤结构调理剂,“它通过对旱地土壤的结构调理,便于土壤形成微团粒结构,起到对土壤的保水、保温、保热和养土作用,让土壤理化参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良”。
在试验田现场,管理员钟移忠随手拨开一株地瓜蔓,只见六个品相完好的地瓜显露出来,他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么多个地瓜抱团在一起很少见,今年地瓜收成肯定会更好。”去年,试验田实现地瓜亩产2018.5公斤,达到了正常农田的效益标准。除了地瓜,总共30亩的试验田还种有辣椒、花生、金银花等,实现年创收四五十万元。
自2019年起,在黄紫洋的帮助下,洋屿公司已创建了包括旱地的地瓜种植土壤改良、莲田土壤改良、紫苏种植土壤改良、胡萝卜种植土壤改良、马蹄笋种植土壤改良等多个种植示范基地,公司实现年产土壤结构调理剂10万吨,成功在内蒙古、山东、江西、河北、贵州、甘肃等8个省份推广使用,年产值增加5000多万元。
如今,尝到甜头的洋屿公司已经专门为黄紫洋配置了专家工作室和实验室,并申请获批泉州市科协专家工作站。“土壤结构调理剂在国内市场尚属空白,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制定行业标准,加强专利技术的保护。”黄紫洋说。
□本报记者 王树帆/文 陈小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