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南宋名臣庄夏曾历仕三朝,官至兵部侍郎,却因秉性正直忤逆权相史弥远,不得不隐退官场。庄夏博通经籍,德才兼备,多部志书及《道南源委》都将他纳入“儒林”之列,桃源庄氏更因之而获“御墨锦绣”“锦绣传芳”堂号。今永春蓬莱山尚有“少师府”,里面奉祀的正是青史流芳的庄夏。
□本报记者 吴拏云 文/图
人物名片
庄夏,字子礼,自号藻斋老人,南宋永春桃源里湖阳(今湖洋镇)人。嘉定十二年(1219年)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在为官、为学、为人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卒赠少师。明代理学家林希元曾赞其“学问足以名世,议论足以经国,才猷足以立政”。
出知漳州
修建全国名桥
北宋名宦蔡襄督造泉州跨海石桥洛阳桥而成就伟大业绩是众所皆知的,然而南宋永春人庄夏修建漳州名桥“通济桥”则知者甚少。通济桥(江东桥)现位于漳州市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原为石墩木梁桥,今为多孔梁式石桥,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下游。嘉定五年(1212年),时年58岁的庄夏,以朝请郎、直秘阁身份出知漳州。任内,为了维护地方治安,他上奏请求在大池故寨、小澳、南岭驻扎军队,以便政府得以较好地控制汀州、潮州两地。当时漳州的柳营江(亦称柳洋江)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流急,地势险要,世称“三省通衢”。因为江上无桥,两岸人往来要用舟很是不便,且时刻有覆舟之险。后有人搭浮桥,但江水湍急,浮桥被冲散。为尽快解决柳营江两岸人民遇到的交通困难,庄夏在上任后立马着手筹集资金,在江上建造石墩木梁桥,名曰“通济桥”。
柳营江有“老虎负子过江”传闻,故通济桥俗称“虎渡桥”。庄夏建造通济桥时,是否有参考泉州洛阳桥成功经验,目前没有定论。但通济桥建造技艺精湛却是不争的事实,罗哲文编纂的《中国古代建筑》一书就称:“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在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庄夏对漳州交通的不朽贡献,也被史册记载了下来。不仅如此,在任时为减轻漳州人民的负担,庄夏还奏罢众多苛税,“郡人德之”。《漳浦县志》称他:“知漳州始建通济桥,及奏罢高荒寄产钱,民纳苗米,听令自概量,漳民德之。”
就读太学 虚心钻研成才
庄夏,字子礼,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出生于桃源里湖阳(今永春湖洋),《闽中理学渊源考》称:“庄夏,字子礼,永春人。家贫早孤,从兄晦学。弱冠,习《礼经》。”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庄夏是在7岁时丧父,为了帮他识文断字,兄长庄晦主动担任起了“家庭教师”一职,早晚教庄夏习读圣贤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完整的经书,庄夏完全是凭借过人天赋来参悟古代的墨义、诗赋等。
长大后,庄夏的文章受到州学学官张叔椿的赏识。张叔椿勉励他到太学就读,并给予大力推荐。淳熙二年(1175年),庄夏如愿进入太学。当时太学设在临安(今杭州市),对于穷人家的孩子,要想跋山涉水前往求学谈何容易。母亲郑氏“粜粟种、出浴儿钱”,才帮庄夏凑足盘缠。从永春到临安,庄夏一路上没少风餐露宿。但这一切辛苦都被证明是值得的,当时太学里人才济济,连“盘隐居士”俞烈都曾在里面讲经,庄夏通过虚心求救,从这些太学博士们那里获得真传,其学业突飞猛进。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淳熙八年(1181年),庄夏考中进士。同年,永春登龙楼建成,邑令陈宏规请庄夏撰写《登龙楼序》。不久,庄夏获得朝廷的任命,前往江西赣州的兴国县担任县令。任内,庄夏重视教育,务本敦化,同时“清赋税,剔蠹弊”,善政不可枚举。民众对他感恩戴德,将他的画像供奉于学宫之内。庆元六年(1200年), 庄夏因上书言事被朝廷召为“太学博士”。回想当年他曾在太学中,毕恭毕敬地接受俞烈等恩师的耳提面命,不承想而今自己也成了太学博士中的一员,此刻的庄夏,怎能不倍感自豪?他也更加积极地对朝政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开禧二年(1206年),庄夏转任国子博士,首次提出“边衅不可妄开”的建议。
功绩卓著 御赐“锦绣”殊荣
嘉定元年(1208年),庄夏担任提举江东常平仓一职。赴任后他发现,由于连年饥荒,江东一带流民众多,这些人食不果腹,危在旦夕。他迅速上奏朝廷,发廪赈济流民,“多所全活”。此事也展现了庄夏关心民瘼、爱民如子的一面。不久,庄夏除转运判官,逾年入为尚书郎,迁军器监太府少卿。嘉定五年(1212年),则以朝请郎、直秘阁身份出知漳州。
嘉定八年(1215年),庄夏入朝任宗正少卿兼国史编修官。翌年,兼任国史东宫官直学士院和太子侍读。据《宋史》载,这一年众多北方流民前来江南寻找栖身之地。庄夏立即向皇上进言,劝朝廷收容这些流民、难民,给他们田地,并定向出租房屋农具,使他们能在南方安居乐业。这样既可以收获民心,还能为军队增加预备役,两全其美。嘉定十年(1217年),金军分路大举南侵,一路进攻襄樊,一路入大散关,形势十分危急。这次,庄夏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方,提出破除冗兵的策略,意在增强军队战斗力,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的建议得到了宁宗的认同。果不其然,宋金之间的这场战争延续了6年多的时间,但宋军始终处于优势。金朝迫不得已于嘉定十七年(1224年)派人同南宋议和通好。
嘉定十二年(1219年),庄夏被封为永春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鉴于他的旧居在永春蓬莱山,来往州城不便,宁宗特赐他府第于泉州城内,该府第被称为“庄府”,原址位于今泉州酒店一带。“庄府”前的巷子后来即唤作“庄府巷”,迄今地名犹存。
庄夏虽远在临安,但依然关心家乡,约在嘉定十三年(1220年)左右,他受乡人黄炎嘱托,写下了同安《慈济宫碑》记。在《漳州府志》和《漳浦县志》的“艺文”中,辑录有该碑记。据现代专家考证,碑记系为白礁慈济宫所撰,颇具有史料价值。
在永春蓬莱山的西北方有名山“锦绣山”,山上有庄夏祖父庄观之墓。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地理卷载称:“锦绣山,旧名鬼岫山,宋侍郎庄夏筑墓山麓,宁宗更今名。”相传,宋宁宗为表彰庄夏的功绩,御笔亲题,将庄夏祖父墓葬所在的“鬼岫山”改为“锦绣山”。庄氏后裔以“御墨锦绣”为殊荣,遂改堂号“天水”为“锦绣”。所以,只要看到“锦绣传芳”的门楣,便知道这户人家源出永春桃源庄氏。如今的锦绣山上立着“锦绣名山”的大牌坊,四柱三门,高峻大观。
宋史立传
一生建树颇丰
嘉定十三年(1220年),庄夏担任兵部侍郎。当时的宰相是史弥远,此人是权相,一众官员都惧怕拂逆他意,唯独庄夏敢于直言。针对当时的宋金战局,庄夏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认为“西蜀溃卒宜讨宜招,江淮制阃宜分宜合,山东忠义宜刺宜汰”,这些观点却被史弥远视为冒犯他的权威,不久,庄夏即被逼“退休”。《闽中理学渊源考》载曰:“(庄夏)忤柄国者意,累疏乞闲,以宝谟阁待制奉祠。进焕章阁待制,自号藻斋老人。”嘉定十六年(1223年),庄夏卒,赠少师,其墓位于“南安县学后”。据《永春县志》载,宁宗还为庄夏像题赞曰:“天生美质,学业逍遥。坚冰志操,历仕三朝。忠言逆耳,书史所标。宗祀繁衍,百世不祧。”如今永春蓬莱山的庄氏家庙的右侧建有“少师府”,里面奉祀的正是南宋“少师”庄夏。庄氏家庙内正殿内亦悬挂着庄夏的画像。
庄夏对经学深有钻研,著有《礼记解》《国史大事记》《典故备志》等数十卷。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在为官、为学、为人等方面均有所建树,赢得了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的广泛认可和尊重。《宋史》为其立传,称其为“有为之才”。《八闽通志》把他列入“名臣”传,多地志乘及《道南源委》俱把他编入“儒林”之列。庄夏不仅是泉州庄氏家族的骄傲,也是南宋福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庄夏一向重视氏族、家庭的教育事业。嘉泰三年(1203年),他亲作《课儿说》一文,对儿孙谆谆教诲。
庄夏的教诲对锦绣庄氏后裔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几个儿孙都成为栋梁之材:儿子梦阁,为“新城宰”。儿子梦序,进士出身,历太常簿朝议大夫;孙子弥邵,任“车器监”;孙子弥坚,登进士,为编修官;孙子弥大,刑部郎中;孙子弥明,亦是进士。不仅如此,锦绣庄氏在明清两代出了“四状元”: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庄培因;以及“两榜眼”:庄奇显、庄存与。正因如此,锦绣庄氏被世人称为“鼎甲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