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版:温陵志·“泉”因有你 上一版3  
  2023年8月4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黄守恭:一念成善 千古颂扬
黄守恭金身塑像塑于清末
寺前有“紫云屏”照墙
黄凤翔亲撰的《重修开元寺记》碑刻
开元寺山门悬挂“紫云”匾
檀樾祠内祀黄守恭像
檀樾祠是联系海内外紫云黄氏宗亲的纽带
开元寺法幢高树,一派庄严。
黄守恭墓前有高耸的牌坊

人物名片

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泉州“紫云黄氏”开基祖。垂拱二年,毅然舍宅建寺,方有后世之泉州开元寺。《泉州府志》赞其“乐善好施,人称长者”。

核心

提示

唐人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后来他务农桑,开辟桑园,成为远近闻名的“庄园主”。垂拱二年(686年),守恭舍宅为寺,成就了泉州开元寺的肇建。寺僧立檀樾祠来报答他。黄守恭为人倜傥尚义,被《泉州府志》“乐善篇”列为唐代第一人。□本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黄雄勇 文/图

卜居于丰州东南十五里

泉南古称佛国,名山胜刹,棋布星罗。而这当中,赫赫有名的泉州开元寺更是法幢高树,一派庄严。追溯开元寺的肇建和历代修缮,又与泉州“紫云黄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一切都源于1300多年前的一场布施。

西晋在八王之乱(291—306年)后王室分裂,经济遭严重破坏,盗贼四起。不久即发生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形成“衣冠南渡”。此时入闽者中包括了黄氏祖先黄元方。黄元方是光州固始县人,入闽居侯官(今福州)乌石山下黄巷。据黄氏族谱载,元方尝以道学倡闽,筑有“万卷书楼”,人们尊其为黄氏开闽始祖。

元方数传至黄守恭(629—712年),卜居于丰州东南十五里地(今鲤城西街一带)。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七里,养蚕织绸,远销海外,富甲一方。黄守恭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济贫扶危,世称“长者”。

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公因感“桑莲肇瑞”,遂舍宅为寺,延请匡护大师主持兴建寺庙。寺建成后,初名莲花道场,因建殿时尝有紫云覆地,又称紫云寺,此即“紫云黄氏”肇宗之由来。再后来,紫云寺又更名开元寺。撰于明代的《温陵开元寺志》在“建置志”中称:“大开元万寿禅寺,旧在郡城西清门外,后城增广,则寺当城内之西区也。唐垂拱二年,乙酉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恭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仍赐莲花名,请僧匡护主之。”黄守恭梦见有僧人向他乞地建寺,他答称须树产白莲。结果过两天真见桑树生白莲。守恭认为这是天意、是瑞兆,于是决定布施,献宅建寺。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桑开白莲”只是假托之辞,黄守恭舍宅建寺实则出于其本心。

农工并举的唐代实业家

据文献载,黄守恭生活的年代大致是在唐贞观三年(629年)至太极元年(712年)。那时国力走强,泉州作为一个新兴的东南市镇,经济步入发展期,农业、手工业逐渐发达,商品贸易频繁,尤其是对外贸易。《晋江新志》载:“唐初迁治建县以来,中外商人就来泉州了。”至唐高宗时期,泉州市廛列肆,货殖萃集,故官商大贾朝夕盈门。这时泉州商业开始昌盛,货物四方集散,而对外贸易则以丝、瓷为大宗。唐代泉州丝织业发展迅速,守恭于此时果断投资农桑,开辟方圆七里的大桑园,专事养蚕、织丝,再进行销售,打造起丝织产业的“全生态链条”,获利颇巨。

《宋人物传》载:“黄守恭,凭父资宏厚,应承州官推行保境安民,奖励农桑,先后垦殖桑园五百八十余亩,雇员百名,耕耘桑田;大养丝蚕,雇员三百八十余名,事缂丝纺织。初时织绸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工效低,易以十二蹑,故所织之花绫,花纹奇特,织物立感,并远销海外。”守恭垦殖桑田一说是方圆七里,一说是五百八十余亩,总的来说体量庞大。同时,守恭实行农工并举,发展丝绸业,改革手工织机,提高丝织产量及质量。这样既增加了农夫收入,给他们以实惠,还繁荣了市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守恭雇佣员工之多,其庄园规模之大,在唐代的闽南是独一无二的,故称其为唐代的“大实业家”毫不为过。

守恭经营丝织及其外销,《宋人物传》称:“黄守恭植桑养蚕,缂丝织绸,所织有纨、绮、缣、绨、绸、素、绫、绢等十数种,其质地有厚实挺括者,有面光滑者,有薄如蝉翼者,其品均不易粘灰尘,故泰丰织品输出波斯、天竺、大秦、勃泥、苏禄、暹罗等国。每岁输帛数十万匹,于是数十年之后,资财巨万。”守恭在丝织产品上力求精益求精,保质又保量。这在唐代手工业生产条件下,实属不易。

僧众建檀樾祠报恩

“仲弟检校工部尚书,为慈郡之秋也……柱盛镜础,方珪丛斗,楣承蟠螭,飞云翼栱,文榱刻桷,轇轅杈枒。或经纬以开织,或丹鹱而缬耀。皛若蟾窟,嶸如鳌背。风夏触而秋生,僧朝梵而谷应……”这是晚唐著名文学家黄滔撰写的《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当中的一段话,其中的“仲弟检校工部尚书”指的是“入闽三王”中王潮的弟弟王审邽,文字描述的是唐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重建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并塑四佛像的过程。黄滔在碑记中还记载了一段重要史实:“垂拱二年(686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后三年,升为兴教寺,复为龙兴寺。逮元宗之流圣仪也,卜胜无以甲兹,遂为开元寺焉……”这也成了现存的最早记录黄守恭舍地建寺的文献资料。

黄守恭一生施舍财物,好善积德,又是博学郡儒,同时对佛教文化亦有研究。所以才会在垂拱二年,发生匡护大师向其乞地建寺一幕。元朝高僧释大圭所撰《紫云开士传》载曰:“匡护大师,泉州开元尊胜之世祖也,姓王氏,律行良谨,夏讲上生经,辄致千人。其门徒甚广,尊胜者,州民守恭园也。肇造开元,昉乎此矣。唐天后称制之三年,州以守恭园桑有莲,乞寺其地。”当时有高僧匡护,俗姓王,屡次登门请守恭献地建寺。匡护禅师是个为人处世相当严谨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擅长讲经布道,结夏时开讲《上生经》,听众可达上千人。这在人口不多的唐代泉州,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了。匡护禅师的品行以及他的名望,是支撑守恭对其信任的关键。

垂拱二年,守恭舍宅地(桑园)建寺,并请匡护禅师主持工程,建成后朝廷赐寺名“莲花寺”。永昌元年(689年),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改号“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称“开元寺”,沿用至今。

为了报答黄守恭的献地善举,寺建成后僧众在戒坛东翼建檀樾祠,内奉“施主”守恭禄位。该祠亦为泉州紫云黄氏的“祖庭”,今祠共四进,硬山顶,砖木石结构,内有黄守恭金身塑像。檀樾祠每进之间,地面都会渐次增高。第一进东壁间竖立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姜逢元撰文的《泉州府开元寺檀樾祠祀田记》石碑和清雍正七年(1729年)所立的“檀樾祠重修记”碑刻。第二进前厅后面珍藏着一方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亲撰的《重修开元寺记》黑页岩碑刻。

静观历史,开元寺这座檀樾祠其实也是黄守恭与匡护禅师两人相互信赖、彼此敬重的见证物。另据黄氏族谱载,守恭献地建寺时已年近六旬,他将花费大量心血经营多年的桑园全部献出,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寺,为泉州佛教辟建了一方基业。这份眼界、这份胸怀,迄今令世人赞叹不已。

激励子孙创业兴家

黄守恭献地建寺后,又出人意料地遣五子分居五地(后称“五安”,即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辟新天地,创造新生活。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守恭此举既防止儿子们“躺平”当“富二代”,也为日后紫云黄氏的繁衍昌盛开拓了新局面。

在舍地建寺实行“裸捐”之后,黄守恭已身无长物,惟笔床茶灶相伴,却教子志在四方,让五个儿子自谋生计、奋发进取,更显其人格、智慧的光芒。守恭与其子临别时,赠子《示儿诗》(又称《认祖诗》)曰:“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这激励着子孙各奔前程,创业兴家。而今,海内外紫云黄氏族人已达数百万人,他们追根溯源,共尊黄守恭为紫云黄氏“始祖”。

唐太极元年(712年),守恭逝世。匡护禅师为其择地,安葬于泉州西郊白塔后的西山(今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塔后村东北侧),墓园衍生蔷薇,俗称“刺仔墓”。1992年,守恭墓被认定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批准成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深读
   06版:都市·民生
   07版:都市·社区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产业
   10版:经济·财富
   11版:经济·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 育
   14版:清源校园风
   15版:要 闻
   16版:综合新闻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1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番客楼里的侨心
   24版:温陵志·“泉”因有你
黄守恭:一念成善 千古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