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他觉得舞狮很酷炫;长大后,他选择将南北狮融合,致力不断传承舞狮文化。从少年到青年,他的心中从未放下过舞狮。来自安徽阜阳20岁的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学生韩家华,先后代表学校南狮队外出参加50余场演出,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舞狮、参与舞狮,致力于将舞狮这项中华传统瑰宝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陈森森 通讯员 曾振生 文/图
天赋虽不出众 苦练突破难关
伴随着鼓点的起承转合,“狮子”时而翘首仰视,时而低头回顾,时而转身匍匐……盛夏时节,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的学生韩家华在放假期间,仍然坚持练习舞狮技艺。来回跳跃之间,他将“狮子”的神态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韩家华看来,拥有舞狮技艺非常酷炫。自初中开始,他就参与到校舞狮社团,在社团中更是受到教练和同学的一众好评。平时训练后大家都已经休息,而韩家华却没有停歇,时刻保持自己的热爱。因为克服艰难险阻的狮子精神一直引领着他,韩家华认为这是一种寓意——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这就好比生活中遇到困难后,应该和舞狮一样勇往直前。
要练好舞狮并不简单。舞狮者要完成腾挪、飞跃等高难度动作,需要舞狮人的身体素质兼具弹跳力、协调性、灵活性。“小时候,学习舞狮路上最大难关在于自己天赋一般,身高处于劣势,加上弹跳力不足,让我在训练中格外吃力,一天下来全身酸痛。”韩家华至今记得,自己10来岁便代表学校出去参加相关赛事,即使非常努力,但成绩却得了个倒数。
沮丧的心情没有干扰他多久,韩家华就带着对兴趣的热衷继续前行。随着技艺不断提高,他在训练中从学习基本功着手,扎马步、倒立、翻跟头,常常一扎一翻就是大半天。操习狮头时,需要反复练习舞狮的神态、动作、技巧,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好几天,他都不厌其烦。
学的不仅是技艺 更重要的是精神
在舞狮表演中,狮子被拟人化,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的“八态”——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狮头狮尾需要扎实的功底与默契配合,将狮子的“灵性”表达出来,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人狮合一”。“习武先习德,学的不仅是艺,更是其中的精神。”在长久反复的训练中,韩家华逐渐明白,虽然表演技艺、身法可以通过学习反复加深,但其中的神采刻画却要浸透几十年的汗水方能悟得。
对于舞狮者来说,要惟妙惟肖展现狮子的神态动作,就必须不断探寻、摸索。为了学好传统技艺,韩家华在扎实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每天还在手机上观看各种舞狮表演,时不时地跟着练习。他说:“下盘稳,舞狮的形态看起来就很传神。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针对动作的标准和狮子形态来训练,力争把狮子的喜、怒、哀、乐以及睡、醒、动、静舞出来。”
常年艰苦练习给韩家华的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痛。他说:“虽然有伤痛,但舞狮非常有魅力,我对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很感兴趣。通过舞狮,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呈现给更多人。”凭着一股韧劲,韩家华的舞狮技巧得到快速提升。这期间,他经历过亲戚们的不解,也感受到满满的暖意。“家里长辈对我学习舞狮报以支持的态度,给予我练下去的信心。”韩家华回忆道,“对于热爱的舞狮,受伤的疼痛只是一时的,掌握技巧的快乐却能持续很久。”
舞狮社团扎根学校 年轻人传承狮文化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表演内容多表达对喜庆吉祥的追求。舞狮有南北派之分,二者技艺各有千秋,而韩家华是学校唯一熟悉两派技艺的舞狮爱好者。韩家华表示:“南狮北狮的本意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向往美好生活。南狮北狮在舞法以及造型上有不同,其中北狮动作灵活,以扑、滚、翻等动作为主,而南狮动作威猛,通常二人舞一头,舞动时注重马步;北狮和真狮比较像,狮头比较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而南狮狮头额高而窄,眼大且灵活,面颊饱满。”
自2021年起,韩家华就跟随晋江市武生团陈伟师父学习南狮。学习了两年多的他,能掌握各种舞狮的基本技巧,经常利用节假日跟师父参加公益演出和各种活动,致力传承弘扬狮文化。2022年,学校成立南狮团,韩家华主动担起了舞狮团团长的工作。他自豪地说:“有很多同学都踊跃加入我们这支传承狮文化的队伍,校内外也有很多同学喜欢我们这只可爱的‘狮子’。”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舞狮社团的技艺不断精进,现如今学校舞狮团经常参与大大小小的表演,包括校运会开幕式、消防活动表演,以及到乡间表演。韩家华在参加众多表演的过程中,逐渐自信起来,带着狮子走进大家的视野,每次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这些表演。
在平时训练中,韩家华还经常和身边的同学分享自己自小学习舞狮的经验。他更是时常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如何更好地将南狮的形态和北狮的技巧融合,以此让舞狮表演更为生动。“这样一来,才能让身边的同学能更深刻地领略舞狮的寓意,吸引更多同伴了解舞狮、参与舞狮,推动舞狮文化的不断传承。”韩家华表示:“我从初中就开始学习舞狮,长大了就离不开了,一股使命感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我要坚持传承这项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