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电话手表功能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简单的定位、接打电话,到如今的拍照、聊天、视频通话、发朋友圈、玩游戏……儿童电话手表的社交和娱乐属性正在被放大。这一变化,引发家长们担忧。对此,您怎么看?
大势所趋 满足需求
@刚柔:儿童电话手表应当丰富功能。如今孩子的生活环境和需求日益多元化,丰富的功能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升使用体验。拍照功能可以帮助孩子记录美好瞬间,适当玩游戏能让孩子放松。只要家长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合理使用这些功能并不会带来不良影响。相反还能让孩子紧跟时代步伐,拓展视野,获取更多有益的信息,有助于孩子成长。
@摇摇:儿童电话手表“变身”是大势所趋,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不止电话手表,类似的电子产品都在推陈出新,这样更符合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电话手表功能多样化本身并没错,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家长应对孩子加以约束并加强引导,厂商需自觉建立防沉迷系统,制定严格的使用规范,监管部门加强审核监督。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儿童电话手表真正物尽其用。
@泥河牧歌:儿童电话手表“变身”无需担忧。以前的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如今谁还能离开智能手机?在电子科技产品日益普及的今天,不能把儿童排除在高科技之外。电话手表“变身”,是国家科技实力提升的表现。如果担心孩子过度使用娱乐功能,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来限制。不必在丰富的功能和回归本质之间纠结。因为,单一功能的电话手表已趋于淘汰,倒不如坦然接受正确引导。
喧宾夺主 弊大于利
@仙水忍:儿童电话手表“变身”弊大于利。首先,功能多了,手表配置提升,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这对商家有利,对家长却不友好。其次,增加的绝大多数是娱乐功能,容易导致不谙世事的孩子玩物丧志。此外手表屏幕很小,长时间操作对孩子的眼睛也是个巨大威胁。电话手表的作用在于建立家长和孩子的联系,而不是增加越来越多华而不实的功能,最终沦为另一个游戏工具。
@河北白帆:家长给孩子配电话手表的本心,是方便随时掌握孩子行踪,及时联系孩子。儿童电话手表功能越来越丰富,其隐藏的风险和危害不容忽视。毕竟儿童群体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对各类信息的辨别和认知能力,容易沉迷其中或泄露隐私,危及身心健康和安全。商家和家长应齐心协力,让电话手表回归产品初衷,共同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才是正道。
@余清明:儿童认知能力、自制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因此电话手表功能绝非越丰富越好。监管部门应出台规定,约束厂商严守“有利儿童健康成长”红线,让儿童电话手表回归本质。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喧宾夺主,容易让孩子沉迷其中,既影响学习,又妨碍身心健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寻找平衡 细化标准
@郭景峰:儿童电话手表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其功能简单易操作。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知识启蒙的关键阶段,一旦沉迷电子产品,势必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兴趣,不利于成长。儿童电话手表“变身”,与其丰富那些“可有可无”的社交和娱乐功能,不如围绕外观设计、操控性能、质量保障等方面做文章,既对孩子健康负责,又能赢得家长信赖,何乐而不为?
@严兴才: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丰富应适度,这样能带给孩子更多的乐趣和便利。如果过度娱乐化,会导致孩子沉迷其中,忽略学习和生活。在追求功能多样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定位、通话等核心功能。要在功能拓展与保证本质之间找到平衡,多听各方声音,利,则拓,弊,则止。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孩子所用。
@豫-张全林:儿童电话手表的核心功能是通话、定位。电话手表的功能不断被放大,引发社会争议,也意味着新的商机,如果在产品设计上删繁就简,去掉那些可有可无甚至可能影响孩子学习的功能,销量会更大。这样的社会争议也释放了产品标准化的信号,儿童电子产品需要国家细化标准,趋利避害,不能任凭市场的无形大手乱舞指挥棒。
下期话题
目前,包括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内的10家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各自试点推出了“图书外卖”网借服务,线上下单即可享受送书上门服务,让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共享阅读资源。此外,杭州、深圳、厦门、石家庄等城市的图书馆都提供相应服务。对此您怎么看?下期茶座,邀您聊聊“送书上门”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