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疫情影响,一些人因医学观察的需要而被隔离。由于情况突然,隔离人员通常会经历否认、愤怒、焦虑、悲伤、恐惧、现实适应、恢复成长几个阶段。
在此情况下,一些隔离人员可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隔离人员要怎么调适心理?针对隔离人员的心理,心理医生如何疏导?专业人士提出建议。
慢慢接纳被隔离的处境
泉州市第三医院心理治疗师陈雅森表示,面对灾难,所有人都会恐惧、害怕,要帮助隔离人员逐渐接受隔离的事实,接受自己面对突袭的灾难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恐惧、害怕等情绪。在此基础上,告诉自己,隔离能有效杜绝疾病传染给家人及其他人,自己即使处于这样的状态仍然可以为家人及社会作贡献。要相信政府,积极配合政府做好隔离。同时,主动察觉、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发现自己无法缓解情绪时,及时寻求心理危机干预。
在负面心理作用下,常会草木皆兵。感到有一点不适,就会想到会不会是症状表现。随之而来可能伴随着悲伤、委屈、易怒,反复琢磨过往,觉得自己很倒霉,仅仅去过某个地方,或与某些人有某种交集,就出现风险,并需要被隔离,感觉自己很委屈;同时,隔离期间,活动范围小,生活诸多不便,甚至影响了经济收入,由此会产生情绪的波动,愤怒、抱怨、爱发脾气等,有的人还会失眠多梦;由于隔离地点空间有限,日常生活节奏发生改变,有些隔离人员还会出现无精打采、无所事事、整日唉声叹气的现象。尤其一些家里有老人、孩子的人员,会过多地担心亲人的状况,以至于会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
倾诉和运动可缓解心理压力
在隔离期间,人们多会感到孤立无援,这时需要多与朋友交流。朋友和亲人的鼓励,情感上的沟通,对我们的心理是极大的支持。疫情隔离的是空间而不是沟通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与亲人、朋友沟通、倾诉,释放压力。
陈雅森建议,运动是非常好的缓解紧张压力的方式。心情烦躁时,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这些舒缓的运动既可达到疏通经络、扶助正气的目的,还可以放松神经和改善心情。
隔离期间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将每天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要保证饮食的均衡和睡眠作息的规律,这些对心理健康都非常有益。
通过转移注意力,也能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可以试着通过这段长时间的空闲,做一些平时想做而没时间做的喜欢的事情,做一些平时使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像看书、听音乐、追剧、学习一项新技能等,让每天的时间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科学应对未成年人隔离
依赖成人照顾的孩子,忽然单独在一个陌生环境中,容易引发家人与孩子的焦虑不安,尤其是容易焦虑、适应慢或有躯体疾病的孩子。若孩子感染需要接受隔离干预,条件许可下,尽可能与家人或其他熟悉的照顾者在一起。如果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无法做到这点,父母可以预先与孩子做些稳定情绪的准备。
例如,“因为病毒会伤人,病床也很少,不可以让爸爸妈妈陪你,我们会与照顾你的阿姨叔叔保持联系,等你好了来接你回家,也许一周或者几周的时间。”孩子会从父母的积极应对语气与态度中学习与发展积极的适应能力。
分离期间,尽可能让孩子带上自己喜欢的物品,可以是心爱的安全玩具,也可以是家人的照片、录音或视频等来陪伴孩子。
据介绍,泉州市不仅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27550809 18159526768,还尽可能为隔离点提供点对点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泉州市第三医院负责对这些心理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和指导。□本报记者 谢伟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