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教育资源不如城市,优质丰富的教育服务是农村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共同渴求。南安市着眼于此,以城乡“复兴少年宫”建设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着力“三个提升”满足群众需求。
□本报记者 黄耿煌 陈灵 通讯员 吴明丽 尤朝英
整合阵地资源 提升课后服务
整合现有阵地、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共享是迅速提升、见效的第一步。
南安以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为基础,在人口密集的市第一小学、教育比较发达的梅山国专中心、留守儿童较多的蓬华中心以及外来工子女较多的沿海第三实小等培育“1+n”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对接帮扶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架起活动中心与市区、乡村教师之间交流与协作的桥梁,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享受到同等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与整合相对应,大力拓展和提升已建成的27所城乡学校少年宫,继续建设“复兴少年宫”,提高服务质量。鼓励、支持其他有条件的乡村基层小学新建“复兴少年宫”,融合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其中,洪濑第三小学整合拓展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创建“多元特色菜单满足个性需求”“复兴少年宫”,组织开展22项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的舞台。
充实师资力量 提升优质教辅
师资力量是城乡教育差距的一大关键。南安采取“多样化”方式组建师资队伍,充实师资力量。
南安一方面组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和城乡学校教师担任“复兴少年宫”辅导员,另一方面动员本地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退休教师等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并选送教师外出参加电子百拼、机器人、3D打印等项目的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为复兴少年宫服务项目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充分发挥南安市文化馆文化资源优势,开展“送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文化志愿者走进乡村学校。举办传统文化艺术免费培训,开设南音传承班、古筝班、亲子国学班、提线木偶表演等传统文化艺术免费培训8个班次,培训学员141人次。举办木偶头雕刻、剪纸、诗词吟诵、锡雕、花灯等“非遗小课堂”体验活动8期,吸引未成年人近300人次参加。
强化实践养成 提升活动内涵
复兴少年宫担负培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南安在具体的活动内涵上,坚持以理想教育“树人”、以传统文化“育人”、以实践活动“化人”,促进城乡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以理想教育“树人”方面,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童心向党”系列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游红色地标,引导农村少年儿童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
以传统文化“育人”方面,结合传统节日及本地乡土文化特色,开展南音、古筝、国学以及剪纸、提线木偶表演、木偶雕刻、锡雕、闽南语诗词吟诵、传统花灯制作等非遗项目的培训、体验活动,展现非遗魅力,进一步宣传、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以实践活动“化人”方面,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与“复兴少年宫”相结合,发挥“复兴少年宫”实践功能,让青少年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增强孩子们的集体凝聚力和劳动意识,引导农村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