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就要到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劳动节假期出游提示:密切关注国内疫情动态和中高风险地区变化情况,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游。提前了解出发地、目的地防控政策。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时,应停止游览并及时就医。(《中国旅游报》)
春暖花开,背起行囊外出游玩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但快乐切莫得意忘形,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有些地方还较严重,一定要时刻绷紧防疫安全这根弦。文旅主管部门此时的出行提醒,颇显必要,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不仅符合当前疫情防控的客观现实,也是充分协调好防疫、安全与出游的关系,尽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文旅行业发展秩序的实际需要。
出游提示明确分区分级原则,并非要求相关景区“越严越好”,片面追求所谓的“严控”,而是按照科学防疫的要求,结合具体的疫情发展形势,确保游客度过一个安全舒心的长假,也不是“一松了之”,低风险地区虽明确为“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但不代表防控意识可以弱化,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出游市民,切勿忽视疫情发展变化,依然要落实落细外防输入的策略,因时制宜地拿捏好防疫分寸。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的出游计划或面临“泡汤”。对于他们来说,看着朋友圈里的三两好友晒出“九宫格”美图,自己却无可奈何开启了“原地休假”模式,遗憾总是难免的。但某种程度上,留点遗憾,下回补全,缺憾也可以是偿愿的指南。五一小长假的活动选择多种多样,出游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先做好自我防护,再考虑提升假期的愉悦感,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过期药品处理
畅通回收路径
□江德斌
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家中储备药品。据《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家庭小药箱,却有80%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全国一年因此产生的过期药品约1.5万吨。人们对于过期药品的处理比较随意,给个人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不容忽视。(《法治日报》)
药品是特殊产品,对保质期有严苛规范,过期药品不宜再服用,以免危害身体健康。过期药品是有害垃圾,如果随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已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药品回收工作,通过在药店、医院、社区等地设置回收点,鼓励药品回收,并对回收的过期药品进行统一登记、统一收集。回收后的过期药品,由具有医疗废弃物处理资质的垃圾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该回收流程在落地执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市民不知晓,回收点数量过少,分布不合理等,均阻碍了过期药品的回收效率。
因此,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打通这些“堵点”和“痛点”,畅通回收路径。首先,要加大过期药品回收宣传力度,让市民知晓回收措施,明白回收过期药的社会意义,以及如何预先处理、寻找回收点等。其次,打通过期药品回收的“最后一公里”,对回收点进行合理布局,可在社区、药店、医院等场所广泛设立回收箱,方便市民就近投放过期药品。同时,统一制定回收箱的规格、标识、放置等标准,实施专人负责制,由过期药品专业处理机构定期上门回收,依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遏制高发势头
严防新职业病
□胡建兵
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数从2012年27420例下降至2021年15407例,降幅达43.8%;全国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范围县区覆盖率达95%以上;我国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近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健康工作主要成就。(新华网)
共创健康中国,共享职业健康。近年,由于我国加强了环境整治,过去的那种接触粉尘、有毒化学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职业病变少了。但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职业病危害因素变得更为多样、复杂,职业危害因素不断“上新”,新职业有害因素的范围已由传统的有毒有害因素,扩展到一切可能影响职业人群健康的因素。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估算,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约2亿人。
各地要完善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救治、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体系和制度,提升重点职业病和新发职业病的监测和评估预警能力,防范职业病的发生,为劳动者构筑职业安全健康屏障。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
本版诚挚欢迎读者来稿,来稿邮箱为:qzwb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