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开始有了生机,笋林已蓄势,在迷蒙的晨雾中,笋尖在穿破了尘埃的暖阳下肆意长大。
鸡未打鸣,天还是灰蒙蒙的一片,外婆带着我,我带着大箩筐,一起去后山摘笋。路上,擦肩而过的花,薄薄的鲜红娇嫩欲滴,淡淡的泥土香,舒服得直教人打了个颤。林间幽静,溪水恬静地卧在涧中。
渐渐有吆喝的人声入耳,抬眼,已有不少徘徊在山里的乡邻,以及戴着红袖章的人。外婆往前一指,是一个憨实的青年,她边挽袖戴手套边说:“那个小李同志说,这些笋吶,乡邻一起合作,做成笋干什么的,再放在网上卖,比以前卖竹挣得多呢!”几年前,一群年轻人来到故乡,他们带着村里人修公路、植绿树、翻新房,将一片片的芦柑树整顿得井井有条,笋地也成了聚宝盆,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外婆外公跟着那些年轻人天天上山下溪,累得老腰酸痛,但看到家乡越发美丽,笑容伴着汗水绽开了。
“小心摘,大概一两把筷子的正合适。”外婆声音沙哑,低头寻觅中。我略显笨拙地岔开手,用力将一株丰腴的鲜笋拗了下来,揣着这株笋,笋身是紫棕色的,笋尖上的几片黄叶缀着水,大概是露。轻轻拂去叶上蘸着的水珠,猛地一嗅,阒然清香在我干涩的肺叶中弥漫开来,山间千千万的笋儿似乎在歌唱,为奉献而高歌,将奋进的精神传满天空。
外婆麻利地翻找着,几缕灰白的碎发散了下来,拉下了岁月的珠帘。拣满了两箩筐,下山,暖暖的阳光温柔地把群山揽入怀中。山脚的农家乐已炊烟袅袅,外婆带我尝鲜,噼里啪啦烧着柴火的大锅中,溢出了笋汤浓郁的香气,装碗、拾勺、下肚,暖意从心窝里冒出来。店主人脸上洋溢着热情,将遍布沧桑的面庞染上一抹红光,朴素的家常菜带给人们一天的元气。
外婆告诉我,谁家有困难,那些年轻人总第一时间到,这次摘的笋,大家都商讨着要多送他们一点。这炙热而温暖的人心,比笋汤更暖,有乡亲们的辛勤劳动,有那些年轻人的默默付出。
昨夜的雨痕在日光的照耀下消失了踪迹,从这座山,到远方,都充斥着人间烟火气。我愈发舍不得这里了,不管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情味儿,还是藏在岁月锋芒缝隙里的星星点点,总要有一点精神啊。
(作者系泉州五中初三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