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笋文学社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目治”和“口诵”是同学们每天的“功课”。依托《凤凰花》文学平台,社团开展了经典名著阅读、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丰富了文化生活。同学们屡获各类作文大赛佳绩,成果斐然。
自己决定
□黄铖堃
宽敞的马路,车来车往,我独自走在马路旁,手里紧紧攥着那一张纸。
夕阳西下,晚霞同时出现了,望着那片蓝红相间的天空,我不禁感叹:多美的天空啊!可这美似乎不属于我。
此刻,我的心上上下下起伏着,如同那张紧皱的纸。难过中还夹杂着一丝说不出的情愫。
我依然低着头,慢慢地走着,左脚、右脚反反复复地交替,一步又一步,生怕稍微一抬头,就瞟见家里的灯光。可事事都不如我心意,随脚踢到一个空矿泉水瓶,那瓶子灵性地滚到一户人家的门沿。我捡起它,才发现:到家了。
“怎么这么快!原本还想着再出去逛一圈,再回家。”刚要转身,一道声音便向我冲来。
“还不进来!”
我将纸团藏在身后,使劲地转开门把,走进了屋子。
“拿过来!”母亲向我喊道。
我知道瞒不过了,赶紧将纸团扔过去,然后跑去洗手。母亲也习惯了我这样的方式,默默地捡起来。但我知道,一会儿,我可能就吃不上饭了,洗完手立马坐在餐桌旁。提着筷子,夹着菜,似乎在与时间赛跑一样。还没有入口,就听到了“什么成绩啊!你也敢考出来!”紧接着依然是一阵噼里啪啦的训斥。
筷子夹着的米饭粒一颗一颗地掉在餐桌上,又一颗一颗地夹起来,眼里的泪水一滴一滴顺着脸颊流下来。
“铖堃!你说……”
突然听见了自己的名字,可我没有回应她。
“问你话呢!”惊雷般的怒吼。
“我不想读书了!”我不敢大声地说。
她也许是听见了,声调忽然比之前更是拔高了好几百倍。
“我们辛辛苦苦供你上学,现在跟我讲‘不想读书’,你也说得出来……算了,自己决定!”说完,妈妈便回房去了。
我没有想到今天这么快就结束了,前面那些难听的话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可最后这四个字却击中了我内心最软弱的地方。“自己决定”,说得可真轻巧。
我收拾着餐桌,走进了房间,躺在床上,想着我应该怎么办?
我要是不读书,就得到外面打工,帮妈妈承担家庭的担子;读书,或许可以改变我的人生。我真不想像她那样,整天忙碌着家里家外的事情,没有一点空余的时间。
我辗转反侧了一夜,最终想明白了:我要读书!
从此,我每天早起晚睡,天还没有亮就起床晨读,在学校认真学习,经常自习到天黑了才回家。努力而艰难的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成绩也一天天进步了。
两年后,我终于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回想当初那彻夜难眠的艰难决定,一切都是值得的!
(作者系南安一中初三年学生、南山笋文学社社员)
戴水生点评 成长有时伴随着疼痛。文章讲述的是人生中一段“抉择”的经历。故事虽“平常”,但条理清楚的叙事,真实生动的描写,耐人寻味。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黄俊彬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么一栋小楼,漂亮、宽敞,充满着欢声笑语。
那小楼有四层,是爷爷、奶奶用勤劳的双手建造的。
那时,每逢过节,家里总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我六七岁那年春节,大年初二那天,姑姑、姑丈们一起来到小楼。小楼里,人很多。那时的春节,那时的乡下,孩子们下楼放鞭炮,大人们在屋子里谈笑风生,一股浓浓年味在这里往四处弥散。
每一个人都面带幸福的笑容,孩子们闹得更欢,一个跑过来,一个跑过去,自然少不了几声大人的斥责,但没有人因为这小插曲破坏好心情。我们一群孩子玩了一会儿后,总爱翻新花样。年纪最大的表哥提议玩捉迷藏,我们几个小屁孩也都很乐意应和。我四处乱跑,四处寻找,跑了半天,躲进了厨房里面。悄悄关上门,捂住嘴,嘴角却忍不住上扬。表哥来找我们,他边跑边喊:“别躲了,我都看见你们啦!”
跟我躲在一起的表弟显然中了诈。眼睛直愣愣地,一脸迷惑地问我:“怎么可能?”
我想了想,说:“哼,他肯定是骗我们的!”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我们屏气凝神,唯恐泄露一点“声息”。
走进来的是一个高大的身影。我定睛一看,大喊一声:“啊,原来是爸爸!”
这时一个稚气的声音从爸爸的背后传来。表哥突然现身,原来他躲在了爸爸的背后。
爸爸笑道:“哈哈,你们太没有经验了!”果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我遗憾落败了!
晚餐时间到了,我们争先恐后地跑向餐桌,爬上了椅子。那时祖父还健在,他慈祥、微笑地看着我们。因为他最年长,所以我们都很尊敬他。现在想来,大家欢聚在一起就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动筷子的,拿汤匙的,有说话的,吃闷饭的……往往是大人们都不紧不慢地吃着,而我们这些小屁孩们三下五除二,快快地吃完几口,便甩下碗筷,跑去玩了。伴着夜的逐渐深了,关于年的气氛也随着鞭炮声逐渐消散。
现在,记忆中的小楼拆除了,关于年的情愫留在了回忆里。那美好而又温馨的生活情境伴着成长,却也飞速逝去了。
长大了,童年也就结束了,但这一切,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系南安一中初三年学生、南山笋文学社社员)
戴水生点评 满满的回忆,虽芬芳却有着淡淡的“离愁”。文章所选的题材,其实只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作者把这些“常事”放在特定的“小楼”里,特定的“六七岁时的春节”里,道是寻常,却也奇异特出。一栋小楼,终成一个时代的故事。
名师指津
写作,只要关注生活,关注心灵,就容易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