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引发关注。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接连发布粮食出口禁止令。乌克兰日前警告,其粮食产量今年恐大幅下降50%。美国媒体指出,在俄乌冲突之前,由于燃料和能源价格高企、气候干旱以及疫情的冲击,食品价格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而现在多国正限制粮食出口,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全球饥饿问题。
极端高温导致 全球粮食明显减产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效益受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早在2007年就有研究发现,农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中,约有30%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如气温升高、水资源短缺、干旱、洪水等因素。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今年遭遇122年来的极端高温天气而影响粮食供应,就是个典型案例。据路透社报道,今年2月,印度预计全年小麦产量可达创纪录的1.11亿吨,当时印度商业部长甚至在推特豪言“印度农民正养活全世界”。但受高温天气影响,这一立场很快改变。据路透社援引的报告分析,印度今年小麦收成受高温影响预计将减产6%。
此外,法国气象局表示,自4月11日以来,法国已创下连续37天破纪录的高温。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估计,从6月到8月,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气温有超70%的可能性将远高于往年平均水平,这将给欧洲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带来显著风险。
美国小麦生产也遭遇同样的问题。由于南部平原的干旱,美国农业部在其5月份发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WASDE)报告中估计,尽管播种面积略有增加,但2022年冬小麦收成将同比下降8%。
多国禁止粮食出口
除了粮食作物减产,国内持续的高通胀压力,也使得不少国家纷纷采取“保卫粮食”的紧急行动。
马来西亚宣布将从6月1日起停止鸡出口,原因是该国自身供应不足。5月14日,印度宣布小麦临时出口禁令直接推高小麦价格。此前,印尼也一度发布棕榈油的出口禁令。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的数据,截至5月28日,包括阿根廷、哈萨克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摩洛哥、土耳其、匈牙利在内,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实施了粮食的出口限制令,品类包括小麦、玉米、面粉、西红柿、植物油、豆类等。
大批粮食变燃料间接助推粮价上涨
此外,为了遏制不断飙升的汽油价格,美国、巴西等不少国家宣布扩大使用生物燃料。如美国环境保护署于4月29日发布紧急豁免,允许在美国各地销售含有高达15%乙醇(E15)的汽油。
生物燃料油主要包括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目前主要以粮食为原料生产,可部分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美国是全球第一大乙醇生产国,据报道,美国2021年乙醇产量同比增长8%,约4500万吨。按照1吨生物燃料乙醇大约需要3吨粮食原料进行推算,美国共消耗约1.35亿吨粮食,约为澳大利亚一年粮食总产量的2.5倍。
5月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地区冲突和新冠大流行造成的经济冲击,去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创历史新高。
5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全球粮食安全的部长级会议上表示,粮食危机不分国界,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央视)
相关
新闻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文
粮油收购督查启动
本报讯 为落实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2022年粮油收购工作顺利进行,28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对外公布《关于做好2022年粮油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各地各单位要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结合正在开展的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认真分析研判风险隐患,分清压实各方责任,突出抓好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两个市场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种粮农民利益。
一是加强对政策性粮食收购的监督检查,积极适应收购市场的新形势新变化,强化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各环节,特别是定点、收购验收环节的监督检查。
二是加强对市场化粮油收购的监督检查,加大对粮油收购市场秩序的监督检查力度,监督指导粮油收储企业严格遵守“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重点加强粮油收购活动现场监督检查,排查是否存在不及时支付售粮款、坑农害农等行为。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密切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压级压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满足售粮农民需要,让农民交“明白粮”“放心粮”“舒心粮”。
通知提出,要千方百计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粮食收购工作。各地粮食和储备部门要加大对收购期间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损害国家利益、坑害种粮农民利益的行为一律严肃查处,对涉嫌违纪违法的,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始终保持对涉粮违规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释放“零容忍”“强监管”鲜明信号,确保粮食收购市场平稳有序。(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