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健 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6月7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夏季注意预防贝类中毒
烹饪前要小心去掉贝类食品的内脏等部位(CFP 图)

夏天,很多人的夜宵首选海鲜。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海鲜的夏天,是不鲜美的夏天。但是,海鲜虽好,吃起来也是有风险的,尤其是贝类,有些人吃了会出现中毒现象,那该如何预防呢?

毒素具有明显

地域性和季节性

据了解,贻贝(淡菜,也称海虹)、牡蛎和扇贝、圆尾鲎和泥螺等贝类海产品味道鲜美,受到不少食客的喜爱。但近年来我国、我省沿海地区不时出现食用贝类海产品引起的中毒事件。2017年6月福建漳州发生164人因食用贻贝、牡蛎出现头晕、呕吐、四肢麻木等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症状。2021年12月漳州先后发生多起因食用泥螺导致的麻痹性贝类毒素食物中毒事件。

福建省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检测所专家介绍,麻痹性贝类毒素是生物碱类神经性毒素。贝类等海产品本身并不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但其在摄食了有毒藻类后,则可能在体内蓄积藻毒素,再形成麻痹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尤其是在赤潮发生时,贝类体内更易蓄积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最初症状为唇、口和舌感觉异常和麻木,继而这些感觉波及靠近脸和脖子的部分,再到指尖和脚趾常有针刺般痛的感觉,并伴有轻微的头痛和头晕。有时在早期阶段可出现恶心和呕吐。中毒稍微严重,出现胳膊和腿麻痹,随意运动障碍,经常有眩晕感。中毒严重时,则会出现呼吸困难,咽喉紧张;随着肌肉麻痹不断扩展加重,最终导致死亡。

中毒致死的突出特点是患者临终前意识始终清晰。危险期为12—14小时,度过此期者,可望恢复。毒性最大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氨基甲酸酯类毒素,如石房蛤毒素,成人一次摄入1—4毫克就可致死亡。目前尚无针对此类毒素的有效解毒剂,以对症治疗为主,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措施,及早排除体内毒素。

如何预防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无法通过外观与味道的新鲜程度来加以分辨。麻痹性贝类毒素耐冷、耐酸、不怕高温,家庭普通加热方式对其无效;而且毒素的水溶性好,毒素会在烹煮的过程中逐步溶于汤汁中,汤喝得越多,中毒风险越大。

为了防止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烹饪前要小心去掉贝类食品的内脏,严格去除其消化腺和裙边,减少毒素,降低中毒风险。贝类生物的组织器官中,消化腺、裙边、鳃部、性腺等部位麻痹性贝毒含量较多。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0.5—2小时,这类毒素没有特效解毒药,食用贝类后若出现不适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食用的贝类品种和数量,以帮助医生判定,避免误诊造成严重后果,甚至丧命。□本报记者 张沼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都市·民生
   04版:都市·现场
   05版:都市·深读
   06版:经济·资讯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财富
   09版:地方新闻
   10版:热线新闻
   11版:综 合
   12版:旅 游
   13版:健 康
   14版:清源 新悦读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今年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抓好九个重点
夏季注意预防贝类中毒
这3个电话
事关疫情防控
竟是肾脏疾病惹的祸
专家支招青少年如何科学用眼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