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文明,更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工具。举家搬到广东省广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职前,我已经在讲台上站了十来年,如今又回到了讲台上,这样的职业生涯对于我个人而言并不是提前规划的,而是心之所向。设计毕竟是种应用学科,内心始终认为如果单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是无法更好地运用设计之“术”讲好中国故事之“道”的。高校与社会一如写论文与写小说,两者都是传达思想,只是方式不同,显而易见具有论文高度的小说是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
人的一生要面对众多的选择,其实选择并不难,难的是选择之后要怎样做。秉承着内心对于设计的理解和自我的提升,回到讲台上之后,我们选择参与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一个南方的高校设计团队历时10个月,前后修改了千余次,画了上万幅手稿,从南到北,跑了数十趟北京,终于设计出人见人爱的冰墩墩。为什么修改这么多次?主要在细节的把握上,比如,熊猫的鼻子高一点,还是低一点,黑眼圈占的比例位置等,每一步调整都有“巧思”在里面。而我们敢于抠所有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这就是选择之后的坚持。
设计师是角色演员,艺术家是本色演员,设计师不能只求表达自我,需要用作品与消费者产生共情,争取最广泛的认可。正如鹰有时要飞得比鸡低。
我之前来过泉州市区,最近这次来德化近距离接触陶瓷是第一次,对于陶瓷这个材质的生产设计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也大开眼界。想当好设计师,便需要时刻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充分热爱生活,避免自以为是。心怀他人,才能设计出有温度的传而有达的作品来。提到陶瓷产业未来的发展,无论是艺术品还是日用品,个人觉得都需要更多地研究其与当下人们生活的关系,与时俱进,更多地思考如何运用陶瓷这个介质服务、美化当下人们的生活。例如,冰墩墩与当年亚运会吉祥物盼盼都是熊猫形象,但是其形态与感觉上的表达却不尽相同,这就是与时俱进的设计语言。无论是德化,还是其他区域甚至是国家的文化其实都是生长出来的,像树一样,需要培育,需要润物细无声地传播,而不是纯粹依靠工业化的打造。个人认为,只有生长出来的区域文化表达,才能更加丰富与充实。
一个区域、一家企业、一个国家,其实都少不了“吉祥物”,少不了具有设计感的代言标志。那么如何满足人们的视觉期待,起到共情甚至煽情的作用呢?在这里我想提出几点提醒,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区域,应该避免简单地堆砌传统元素,避免陷入盲目的自信与自恋,避免“包治百病”的大而全,必须先读懂历史背后的文脉,然后再精准地选择用当下的设计语言来加以表达。打个比方,比如现在德化的陶瓷作品,大可不必每件都印上一个“何朝宗”的印记,但是每件作品却又必须秉承瓷圣当年的工匠精神,符合当代的审美诉求。不仅设计师需要具备“设计眼”、设计思维,区域的决策者们也应当提升审美力。简而言之,设计必须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表达。
□本期执行:本报记者 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