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乱象丛生 应当规范
●“冬天买的衣服快到夏天了还没发货”“端午节都过了,买的粽子还没发货”“一件普通的T恤,预售竟然要25天,是现做吗?”……一年一度“6·18”购物节来临之际,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网购时要忍受商品越来越长的预售期,特别是线上服饰类,动辄一两个月的超长预售,更让人直呼“离谱”。(《新京报》6月10日报道)
闵泉点评:按理说,通过预售这一带有市场调研性质的营销手段,可以有效预判产品销量、规避批量生产带来的风险。但知易行难,预售模式需要商家具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只可惜的是,眼下有些电商商家,不愿意承担供应链管理成本(或者根本无力承担),只想稳赚不赔。越拖越长的预售时间,夏装冬穿的发货速度,不打招呼的撤单行为,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种种离谱操作,不仅为消费者重新定义了“预售”,也在不断挑战消费者的容忍度。电商平台方面也不能一味地默许商家这类“空头支票”式营销方式,还是要守土有责,发布合规指引,科学设置监管机制,未雨绸缪地应对当下预售制度下出现的新情况,如对预售产品在平台中不予优先展示等。同时,监管部门也不妨针对预售商品种类、发货期限等问题制定统一规范,并对平台加强督查。
考后骗局层出 必须警惕
●每年高考过后和录取期间,总有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情,设局诈骗。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和考生急于知道成绩的心理,通过短信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虚假提前查分网址,考生或家长一旦点击进入,木马病毒便会自动植入手机,从而获取手机所关联的银行卡等相关信息。而到了招录环节,更是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骗子通常会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光明网6月10日报道)
晓智点评:紧张的高考已经结束,考生们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放松,但考生和家长们反诈防骗的意识不可松懈,更应警惕起来。纵观以往被骗的案例,多数都是盲目相信所谓特殊渠道招生的家长和考生,觉得能够“用钱买分”。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考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了解高考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知晓国家打击高考腐败的坚定决心与铁腕举措,从而打消考生和家长走特殊渠道的侥幸心理。
品牌争相跨界 还需三思
●近日,据天眼查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一批商标申请名单中包括两个与“咖啡”相关的商标申请,2021年8月,任正非曾表示,华为将在华为上海青浦基地规划100多个咖啡厅,另外,近来李宁、中国邮政等公司纷纷跨界卖咖啡,这不禁令外界猜想华为将跨界卖咖啡。(澎湃新闻6月10日报道)
纸墨点评:在市场经济时代,品牌跨界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大白兔奶糖做起了唇膏,云南白药打造出了牙膏,就连茅台都推出了冰淇淋,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品牌做不到的。如今,华为申请与“咖啡”相关的商标并不让人意外,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中国咖啡市场预计将保持年27.2%的增长率,至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跃升至1万亿元。正是如此之大的市场,才吸引了众多品牌争相跨界而来。从营销学传播的角度来说,在既有品牌知名度的基础上跨界,能达到“1+1>2”的效果,但企业若只是冲着巨大利润想做一锤子买卖还需三思,毕竟,对于企业而言,主业与品牌美誉度才是自己能赢得人心的拳头产品。
4年考证20张 过犹不及
●教师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近20个资格证书,是河北一名大四毕业生小蓉(化名)的考证“成绩单”。据报道,大学四年,她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考证上,还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参加到考证中来。(《中国青年报》6月11日报道)
立戈点评: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考证已是大学生活的必选项,正如当事人小蓉所说,考证既是为了不虚度大学时光,同时也希望这些证书能为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加码,但仅4年时间就考了20张证还是让人叹为观止。细究原因,与如今“行行要证书”的用人环境不无关系,加之疫情影响下空前的就业压力,都让大学生不得不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履历去增加筹码。其实,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就像马拉松,最终胜出的都是实力型选手,考证只能作为个人能力的一种佐证,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个人的专业能力才是硬实力。因此,与其在大学时广种薄收地考证耗费精力,不如做到专于一业、精于一技,如此,才能在人生与职场上做到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