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肥日报》消息,合肥正谋划为每个小区招聘一名大学毕业生,担任社区“小管家”。(6月14日澎湃新闻)
给全市每个小区配一个大学毕业生“小管家”,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化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众所周知,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了1076万之多。历史新高叠加疫情影响,再加上一些企业经过历年发展,逐步放缓了投资、扩张需求,对人才的需求和扩容能力有限,今年各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化解“就业难”,就成了摆在社会、高校、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可是,让大学毕业生担任社区“小管家”,是化解“就业难”的办法吗?有人疑虑,有人质疑。理由大致有两个,一个是杯水车薪,另一个是资源错配。每年合肥要吸纳安徽近一半的省内高校毕业生,安徽有多少高校毕业生呢?根据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数据库的统计,仅仅2021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达35.03万人。相比起来,4000个社区管家的岗位,似乎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派到社区管理家长里短,承担起“社区大妈”的职责,似乎也是用非所学、浪费资源。
《荀子》有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俗话也说,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口吃不成胖子。宏大的目标,靠的是一步一台阶逐步靠近。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需要政策打出“组合拳”,需要部门形成“协同效应”。诚然,挖掘社区的管家需求这么一个岗位资源,仅能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但举一反三,多几个举措,多挖掘一些需求,数量就上来了。只有依靠部门、高校、企业的协同发力、聚沙成塔,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稳定和扩大就业。
而更重要的是,毕业生要有就业的积极心态。社区管家,工作繁杂琐碎,既不是公职,也没有高薪,那么大学生去做委屈吗?工作钱少事多,但切莫以鸡肋视之。各家各户的家长里短、邻里冲突、物业纠纷、噪音扰民、宠物大小便等等,每天都有无数的琐事交到“管家”手中,要当好社区“小管家”,绝非一件易事。恰恰因为如此,这也是锻炼大学生处事能力、应对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一块磨刀石。以后再踏上其他岗位,这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笔巨大财富。
打开视野、打开心胸。做社区管家行不行?去开滴滴行不行?去送外卖行不行?其实没有什么不行的。先就业,再择业。对广大高校毕业生而言,应保持一颗平实之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热忱之心,转变观念、转变思维、转变态度,就算是再朴实、再基础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从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中的这篇文章,所有学生都滚瓜烂熟,但又有几个人真的能够潜心下来,乐在其中?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其实,脚踏实地去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了。“就业难”,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先把能取得的岗位干好。就如一句流传已久的心灵鸡汤说的那样——“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大雾的清晨,你很难看清远方的风景,但只要出发,至少脚下的每一步路都是清晰的。有一步算一步,点点滴滴都不会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