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发,经过20多公里的盘山路,便可到达一个偏僻的山坳,一排排白墙黑瓦的房屋坐落其中,这就是南安麻风康复点,建成于1958年,当时集中收治了147例麻风病人,“麻风村”由此得名。
1993年,麻风康复点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驻守医生。这位医生如此年轻,谁也没料到,他在“麻风村”一待就是29年。他,就是广西人李云华。
29年来,李云华远离城市里绚烂的霓虹,忍住寂寞,无视他人异样的眼光,尽心尽力地照顾麻风病康复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麻风村”这个时代产物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49岁的李云华也成了这个村落最后的守护者。
面对来访,年届七旬的麻风病人老林激动地说:“是李医生救了我的命。”那年,老林伤口的创面有很多蛆在蠕动,令人毛骨悚然。李云华蹲在他身边,用高锰酸钾溶液力图将蛆冲洗出来,可是蛆不但没有冲洗出来,反而向组织深处钻,李云华用血管钳把蛆一只只夹出来,换一次药需要一个多小时,三四天后才将溃疡处的蛆清除干净,又经几个月的治疗,老林的伤口终于愈合。每次提起这事,老林总是说,是李云华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患心脏病多年的王阿婆,家属远在外地,很少来康复点看望她。在王阿婆过世前的那段日子里,李医生每天给她送饭、换洗衣服、倒屎倒尿,直到年迈的王阿婆安详地离开人世。麻风村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黄,因患食道癌一个多月无法进食,骨瘦如柴,只能在床上度过余生,李医生每天定期给他翻身、洗脸擦身、换纸尿布。李医生就这样关心呵护着康复点的每一个老人,老人们感慨不已:“李医生比亲生儿子还要亲。”
如今这里只剩下5位老人,年纪最大的已有90高龄,最小的也有60多岁。对于每一位去世的“村民”,李云华都按当地农村的习俗将其安葬,让逝者享有应有的尊严。前几年,有一名肺癌晚期的老人去世了,家属送来衣帽、鞋袜,却又不敢帮他更换,是李医生主动为逝者穿上寿衣。李云华深有感触:“这里好多老人是那么孤独。他们的生命难道就不可贵了吗?我愿他们走好!这一点我能做到,也愿意去做,必须去做!”
时间一年又一年地流逝,康复点的老人们有时也难免会生出疑虑和担忧:“李医生还会继续留下来照顾我们吗?”李云华知道,如果自己坚持不下去,离开这里,这些老人的境况就更是雪上加霜。他暗暗下定决心:“留下来!为了这些孤寡老人,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29年的朝夕相处,29年的持之以恒,李云华乐观而疲惫的脸上写满责任和坚毅。出差时,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康复点的老人,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让同事或家人过来帮忙照料;闲暇时,他还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鼓励他们重拾信心、重唤生活的热情。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李云华的身影又忙碌在抗疫一线,起早贪黑地在乡镇和集中隔离点参加防疫消杀……
看病、打针、换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骆驼跋涉前行。付出的甘苦总有回报,康复点的老人爱他,家人理解支持他,党和政府更是关怀他。李云华除了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外,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并受邀参加阅兵观礼活动……面对这么多闪光的荣誉,李云华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所做的也只是一个医生应尽的职责而已。只不过,他的病人比较特殊;只不过,他把这份特殊的工作一路坚持下来。
李云华不高的身躯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使得这些垂暮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使得麻风康复点成了一个特殊的养老院,成了一个新时代文明进步的缩影。在这里,没有人能说清李云华的真正身份,有人喊他李医生,也有人说他是个保姆,甚至还有人说他是这些老人的亲人。日出日落,李云华还将在“麻风村”坚守着,践行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