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时,我在老式衣橱里翻出一张报纸。纸张泛黄,但文字和图片仍然清晰如初,这是1998年4月29日的《泉州晚报》。重新阅读着一篇篇文章,脑海中不断浮现那些年的读报时光。
没来由地,自小喜欢报纸。记不清第一次看报纸是什么时候,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对报纸上一则则新闻或“旧闻”兴趣寥寥。但阅读到《泉州晚报》副刊时,我却完全被吸引了。那些文章或言辞犀利,或温情脉脉,或情节曲折,或寓教于乐,且大多富有闽南乡土气息,让我看得直呼过瘾。我的报纸情缘就此生根发芽。
那时生活在农村,家里未订阅报纸,我只能想方设法从其他地方获取。有一位同学的家长是教师,他家有一些过期的报纸,我就经常找他收集。有时候去小卖部买东西,看到柜台上有报纸时,也会找售货员讨要。就这么七拼八凑,居然也积攒了厚厚一叠《泉州晚报》。闲暇时,我经常把这些报纸翻出来读一读,也曾幻想着,什么时候自己写的文章也能顺利刊发。
1998年9月,我考上了南安一中初中部,终于有机会走出大山。初来乍到,我几乎天天都会去新华街上的育才书店转一转。除了看些教辅书籍,我最大的兴趣仍然是报纸。书店里有一个台子,专门放置报纸杂志,看到《泉州晚报》,我便会毫不犹豫地买一份。即便是放置了几天的过期报纸,只要有副刊版面,我也时常买下来。无论是“五味斋”里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还是“灯下杂谈”中一篇篇精彩的评论,都让我入迷。每次从城里回老家,我多半会带上些报纸,继续丰富家中的“收藏”。节假日里,我时常把堂弟堂妹们组织起来,一起阅读报纸副刊的文章。有些时候,我还兴致勃勃地制作剪报本,把最喜欢的文章都剪下来,粘贴在本子上。在那年少时光里,因了报纸的陪伴,增添了更多的温情和书香气息。
1999年夏天,我去上海过暑假。看不到家乡的报纸,我就把目光投向了当地的《新民晚报》,其副刊“夜光杯”源源不断地向我提供着精神食粮。每天下午,我都会蹬着自行车,跑到两公里外的书报亭购买当天的晚报,风雨无阻。有一天倾盆大雨刚刚下完,我照旧出发去买报纸。回程途中道路湿滑,我重重地摔了一跤,衣服全是泥土,腿上伤痕累累,甚至到现在都还留有印记。时光荏苒,我早已不记得当天报纸的内容,但那为报痴迷的日子,却是一直铭记于心。
可惜的是,我精心收藏的那一大摞报纸,最终还是被卖掉了。许是我不在家的时候,家里卖杂物就一并清理了。见不到那些报纸,我的心里空落落的,仿佛一位儿时玩伴就此人各天涯,但是年少时养成的读报习惯,却一直延续着,我依然喜欢看报纸副刊。每天闲暇时,呷一口香茗,浏览各类电子报,品读文章,是忙碌生活中的惬意享受。出差乘坐飞机时,随身携带一份报纸,这是打发旅途的最好方式。
与报纸的情缘,也促使我持续书写文字,梦想着变成报纸上的铅字。读中学时,就曾经憧憬着向《泉州晚报》投稿,奈何当时文笔稚嫩,也找不到投稿的途径。读大学时,开始使用电子邮箱投稿,但一直杳无音讯。工作以后,我还是不气馁,执着地写稿、投稿,想为自己的读报时光写下新篇章。2016年1月28日,我写的《凌云山遐思》终于登上了《泉州晚报》“刺桐红”副刊,这可是将近二十年的梦想啊,我终于体会到梦想照亮现实的感觉。
那一刻,我不由想起与《泉州晚报》的多年缘分,想起儿时家里的那一叠报纸,想起阅读报纸的一个个瞬间。儿时读报时光里的那一份热忱,终于开花结果。时光不老,这份情缘就不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