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一趟满载纸尿裤、鞋服等日用品的中欧班列从泉州东站驶向欧洲。“在家门口就能搭上便车出国,既省时又省钱,我们公司走了30个货柜。”在国际海运一柜难求、运费高企的形势下,泉州中欧班列于本土疫情结束后迅速恢复常态化运行,让美佳爽(中国)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邱志强长舒了一口气。
像这样,拥有2万亿元制造业大盘的泉州正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准解决企业“急难愁盼”,在助力经济爬坡过坎中不断释放“稳”的力量。回望过去半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以非常之力、非常之举、非常之策扛住疫情冲击影响,不断利用好泉州经济底气硬、韧性强、潜力足等优势,全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防风险,把经济大盘牢牢稳在自己手中,再度诠释了这座城市“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本报记者 陈林森
高效统筹稳增长
前五个月外贸进出口总值超千亿元
稳经济就是“稳大局”。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高效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泉州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社会大局稳定,就是为全国全省稳住经济大盘作出应有贡献。
开年起步加速跑——泉州锚定发展思路: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历史厚重、在外泉商和侨港澳台资源丰富等“三大比较优势”,做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篇文章”,实现当好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一个目标”。甫一开年,就在全省率先出台方案,力促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春节期间,又先后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动员大会,发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1+13”政策“大礼包”,擂响项目攻坚2022及抓城建提品质、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1+3”专项行动战鼓。
戴着口罩抓发展——面对3月份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病毒,全市尽锐出战,“快准严实细”防控,历时40多天打赢疫情歼灭战。其间,闭环生产的场景比比皆是:泉州、泉港两级党委政府成立服务专班,福建联合石化公司1600名员工有序入住指定酒店、厂区及生活区,生产节奏没有乱、步伐没有停;晋江信泰公司将外宿员工迁回宿舍,各大产品线实现八到九成开机率;南安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区内,辅料通过网格员无接触式配送至各企业,共创“无疫工厂”……全市超七成、近4500家规上企业连续生产,石化、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产业产能保持八成以上。
抢回时间补损失——疫散云消,泉州以最短的时间追赶全省步伐。扩大有效投资,突出开放招商、项目带动,前五个月,全市工业投资完成361.20亿元,增长26.0%,比上年同期提高26.9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个百分点。促进消费回暖,“爱泉州·大乐购”促消费暨泉州优品数字化工程系列活动送出福利,预计撬动全市消费300亿元、带动商品销售1000亿元。拓展外贸市场,中欧班列、海上巴士、水水中转货运通道畅通,两个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国第二大国际陆地港等红利释放,今年前5个月,泉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3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
层层递进稳主体
加快复工复产、满工达产、增资扩产、提质强产
稳经济关键“稳预期”。今年,全市围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金融与新兴产业、纺织鞋服、建材家居与工艺制品、装备制造、食品饮料与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及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8+4”现代产业体系,一产一策一专班、一规划一计划一方案、一产业一平台一园区一基金,全面加快强链延链补链扩链。泉州经济发展根基稳固、未来可期,进一步提振了数量雄踞全省设区市首位的泉州132万户市场主体信心,企业复工复产、满工达产、增资扩产、提质强产之路越走越宽。
加快复工复产——针对物流难,创新推出“泉通行”APP,在国内率先开发货运车辆电子通行码;针对供应链配套难,开展“万家企业手拉手”,搭好“企业供需协作信息对接平台”,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产能对接超300亿元。
加快满工达产——结合“领导到一线、局长走基层、干部下车间”“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开足马力。其中,截至5月末,全市累计发放全省前六期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资金4647笔,放贷规模达215.85亿元,占全省34.1%,居全省首位,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
加快增资扩产——根据龙头和优质企业产能扩张、技术改造意愿,分类引导企业建设数字生产线、智能车间和灯塔工厂,同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提升产业吸附力竞争力。其间,食品饮料与生物医药产业策划生成增资扩产项目超50个,有望年度新增投资超26亿元;全球首个日用陶瓷5G云智慧工厂项目在德化启动;永春美岭水泥“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及配套12兆瓦余热发电系统”升级改造项目,通过产能置换,将对原生产线进行提档升级……全市力争全年新增数字化生产线超120条、企业“上云上平台”超1000家。
加快提质强产——坚持存量增量一起抓,既推动物理空间、生产工艺技术“双改造、双提升”,深化数字赋能、科技赋能、链条赋能、资本赋能、生态赋能,又瞄准产业上下游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精准培育招引一批强链、建链、补链的优质项目。截至5月底,全市已累计签约项目932个、投资总额6952.91亿元。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