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进入小暑节气。暑者,热也。小暑时节一般在三伏天的初伏前后,气候炎热程度不断升级,民间自古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中医认为,暑为阳邪,为“六淫”之一,其性炎热。若暑热太过,暑气会伤人,且暑多挟湿,同样容易侵袭人体致病。小暑节气如何养生,一起听听中医怎么说。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中暑分阴阳 消暑且防寒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中医主任医师苏齐介绍,小暑节气天气炎热高温,日常起居或者外出劳作如果不注意防护或防护不当,容易中暑。
中医将中暑按照所处环境和症状不同,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多因在阳光下曝晒或高热密闭环境下工作造成,症状是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兼休息,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阴暑是由于夏月不恰当地乘凉、饮冷,寒邪侵袭人体肌表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因在暑天受寒,故名阴暑。
“许多人都会注意防阳暑,却很容易忽视防阴暑。”苏齐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老人、儿童、体弱及患有宿疾之人,常因抵抗力差,不耐寒热,易发此病,尤其需要重点防护。阴暑的症状与寒凉外感相关,常表现为神疲倦怠、发热恶寒、无汗、身重酸痛,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关节疼痛。
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从而引发阴暑。
预防阴暑首先防寒。夏日避暑切勿过度贪凉,不要在树荫底、屋檐下、过道里乘凉时间过长,空调房间温度不宜过低,睡眠时不要让电扇或空调风口对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饮进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寒邪直中。
已患阴暑者可服藿香正气水,能解暑化湿;胃肠受寒,可饮生姜红糖水温中和胃;关节冷痛可行关节热敷,适量饮用红酒、米酒以温经通络。若病情复杂,外寒内热或虚实夹杂者,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暑热必挟湿 祛湿防疰夏
疰(zhù)夏,一个中医病证名,又名夏季热、注夏、苦夏,是夏季的一种常见病,指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一些体质较为虚弱的老年人或婴幼儿容易出现疰夏。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患者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张振辉指出,夏日炎炎,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易致体内湿热过重。因体虚者脏腑功能较弱,脾胃、心肺一时无法调整适应,从而引起多系统功能紊乱,特别是消化道症状突出,常表现为倦怠疲乏,汗多身重,食欲不佳,形体消瘦,口黏口腻,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苔厚腻。
古人防治疰夏,常从饮食做起。因疰夏的发生与暑热天气及体质虚弱有关,不同体质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故饮食调理也需因人而异,分而调治。如脘腹胀满,口淡无味,大便溏薄,舌苔厚腻等湿重症状明显,可用藿香、苏叶、陈皮、山楂等煎汤内服,有芳香化湿,理气化浊功效。如口黏口苦,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湿热症状突出,可用荷叶、薏仁、淡竹叶、白茅根等煎汤常饮,有清热利湿,消暑除烦功效。如疲乏倦怠,气短多汗,食欲不振,消瘦面黄等脾虚症状较重,可用北芪、党参、淮山、芡实、红枣、砂仁、陈皮等煲汤饮用,有健脾开胃,益气补虚效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疰夏虽为暑热天气所致,但切忌盲目饮食,以冷攻热。因疰夏患者多为体质虚弱之人,受不了大寒冰镇之物,进食太多冰品,必然重创脾阳,造成寒湿内困而加重病情。
运动要适度
避免出大汗
苏齐认为,小暑时期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机体能量消耗较大,身体营养耗损较多,特别是此时暑热较盛,人体容易出汗,稍一活动就全身湿透,人们往往感觉疲倦乏力。苏齐说,中医认为,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若再行剧烈运动,则出汗更多,气随汗泄,更加耗损身体。因此,暑热天气运动要适度适量,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出汗过多。
天气炎热时,运动锻炼宜选择早晨或傍晚气温相对清凉之时,进行较为和缓的运动项目,年轻人可以游泳、爬山、慢跑等,老年人可以选择打打拳、跳跳舞、做做操、散散步等。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可根据个人体质和运动强度适当调整,晚上9时后也不宜再进行体育锻炼,以免过度兴奋影响睡眠。
另外,运动出汗多可适当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水钠的丢失,运动后最好洗个温水澡,既可消除疲劳,又能使人舒服放松。但要注意的是运动后不可立即用冷水冲头浴身,以防寒湿伤人罹患感冒或关节疼痛。
夏季锻炼运动服装以棉织品最好,款式要宽松,散热性能要好。运动时衣服不宜过露,尤其在高温环境下,不可赤膊或露背,否则会引起皮肤晒伤。运动后降温不宜过快。大汗淋漓时不可到风扇前猛吹或空调下直吹,或马上用冷水冲凉,正确的做法是用毛巾擦干汗水,在阴凉处休息进行缓慢降温。
高温心火旺 宁神且静心
张振辉介绍,小暑后气候炎热,人们常感心烦不安,有时还容易紧张、烦躁、心火过旺。尤其是中老年人心功能稍差,夏季容易在情绪激动或过劳的状态下,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导致心血管功能的障碍。若暑热太过,热扰心神,还可见入睡困难,梦多易醒。这是因为夏季与心相应,夏日炎热,心火内盛,容易出现烦热躁扰、心绪不宁。
因此,小暑养心要重点突出“宁神”“静心”,即尽量保持心境平静,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宜有过激的情绪反应。心为君主之官,只有平心静气,宁神降躁,才能确保五脏安和。
《黄帝内经》倡导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的说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静则神安,静可生阴缓冲心阳之火妄动,阴阳协调达到保养心脏的作用。
暑热高温容易中暑,他建议非必要应尽量减少外出,多做些静心宁神的事情,如绘画、书法、阅读、下棋、听音乐等室内活动,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起到怡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正如古诗中说的:“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本期医学指导
苏齐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中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实践及医学科研与教学工作。对以科学、全面的观点看待和运用养生方法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有较成熟的诊疗经验与独到的疗效。
张振辉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理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委员,擅长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氏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