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在检视田园风光时是悠闲的,他眼前的乡村之景便是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王建避雨滞留山村,因屋主“妇姑相唤浴蚕去”,于是有了独自“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意趣。王维闲居辋川,得意地告诉裴秀才,自己很享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清趣。陶渊明归居田园,远离了官场的污秽与喧嚣,才得以体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松自在。孟浩然与友人相聚,场景是闲适的,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契阔谈宴,畅谈乡俚之乐。白居易与友人对饮,酒酣耳热之际,深情换盏推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一直固执地以为,悠闲是情有所寄的一种宁静、从容、享受的状态。我想,一个人此刻心底毫无挂碍,才能得享悠闲。倘若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样的一个人,心里便塞满了油盐柴米的尘世风霜,哪里还有工夫悠闲?可我在阅读中体味到,假使一个人不缺吃少穿,也可能为俗务所累,走马兰台类转蓬,也没有时间享受悠闲。当然,现代社会还有更多人虽不必为生计发愁,也不必为生活奔波,也仍旧没有悠闲时光,因为他深陷各种欲望的泥沼里,精神不得轻松,行为不能自控,心为物役,也就没工夫留意庭前花开花落,因而与悠闲无缘。
可万事都有例外,耄耋之年的赵奶奶把人生活成了神仙模样。她穿着最简朴的衣服,吃着最原始的食物,在人人吃补品的年代,她从来就不沾那些东西,她益寿延年的滋补从何而来?面对人们好奇的打探,赵奶奶指了指满院的花草,眼中闪烁着少年般纯净而喜悦的光芒,她的神情透着悠闲特有的光辉,沉静而皎洁,就像秋天倾泻于苍茫天地的月光。
赵奶奶识字,识字读书的人从书本中获得了特有的功力,能安顿好自己的灵魂,当然能让自己的心放下躁动,像植物一样静默下来。这是许多人的想法,我曾认同,认为悠闲是读书人的专利,他们浸淫书海中很久,屏气凝神使然。
自从认识了夏叔,我才知道悠闲可由自己内心主宰,与读没读书扯不上关系。夏叔目不识丁,可说起花鸟虫鱼,他可是如数家珍。他常常提着鸟笼,轻轻唤着一只八哥或画眉回家,见我们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不紧不慢地说,鸟兽虫鱼从来不破自己的规矩,并不像一些人的做派,规矩可以朝令夕改,所以跟它们打交道时间久了,性子就自然慢下来了,人也就有了悠闲的心境。
看来,悠闲与贫富无关,也与学识无涉,只与一个人自身的修行有关。捺着性子与草木为伍,慢慢也就沾染上了草木的敦厚味,尘世浮华再也侵蚀不了心灵。悠闲是一个人人都可争取到的状态,享受悠闲是对自己最丰厚的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