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的肇始,是泉州古代经济社会发展到北宋时期的产物。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入闽浪潮,特别是开闽王王审知兄弟父子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至北宋中期,日益繁华的泉州港已具备相当的经济商贸规模,其北通福州以远、南连漳潮广东的辐射能力日强,但“水阔五里,深不可址”且仅有以船摆渡为唯一交通方式的洛阳江,显然早已成为桎梏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北宋时期泉州的建筑营造技艺已相当成熟,包括石雕工艺、造桥技术都已相得益彰,而且由于火药铁器也已普遍用于开山凿石,开采加工大尺寸岩石构件已非难事,可以说,建造大型跨江桥梁工程在技术上已经可行。
规模、气魄堪称浩大雄伟的洛阳古桥耗时六年又八个月。工期始终于北宋皇祐五年、嘉祐四年,创梁式跨海大石桥之先河,有“海内第一桥”之称,史上有“桥绝、文绝、书绝”三绝美誉。
“桥绝”。洛阳桥工程巨伟,全长834米,宽7米,原桥墩46座,桥面全部用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石料筑架,在施工中采用“筏形基础”“悬机浮运”“种蛎固基”等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工程技术,充分体现了造桥者的卓绝智慧,成为世界海湾建桥史上的创举。“这种基础,是近代桥梁的‘筏形基础’,但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的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天还很通行。”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中如此评价。而养殖牡蛎把桥基与墩石胶合凝结成整体,恐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先驱,有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官员就曾认为应补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文绝”。《福建通志》上评价蔡襄善作碑记,“精通粹美”“简健条鬯”。再三赏诵其《万安桥记》,确非溢美虚词。碑记惜墨如金,以区区153字准确完整洗练传神地再现了造桥工程,真是一篇精短绝妙的古典记叙文。特别可贵的是,一代名宦并不好大贪功,碑记中只字不提自己,而是以超过十分之一的字数一一点明主事造桥的工匠、渔夫、僧人等,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宝贵史料,反衬了其淡泊名利的高洁修为。
“书绝”。《万安桥记》书写端庄雄浑,刚劲大方,与工程的浩大气魄双璧辉映,是蔡襄仅存的法书代表作遗刻之一。同为北宋四大家的苏轼、黄庭坚曾分别推崇其“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之室。”蔡书取法晋唐,“尚古匡时,寓意存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山鼻祖,其复兴汉蔡邕所创之“飞白书”在书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笔者有幸于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观赏过蔡襄的真迹,其氤氲弥漫于纸上的艺术气息而非单纯的笔头技巧,深深震撼了我既有的浅薄认知,也许这正是蔡书含蓄冲淡的风格魅力所在。正如蔡襄在示子诗中自言:“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生动地诠释了刘熙载书如其人的艺术审美观。
朱子尝言:“蔡公节概、论议、政事、文学皆有以过人者,不独其书之可传也。”万古安澜洛阳桥,闽山泉水何其之幸,世遗如此珍稀“拔俗”之重器!(孙照宇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征稿启事
“我爱泉州世遗”征稿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各地旅行爱好者、外国友人等,提供与泉州世遗的相关故事、文字、图片等,共同展示泉州世遗与人之间温馨美好的故事。来稿字数在800字以内,图片需注明拍摄者和图片内容概要,本报将择优予以刊登,或深入采访后进行报道。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zkb@qzwb.com,或者拨打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96339提供线索。请注明“我爱泉州世遗”征稿活动,提供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稿件和线索刊发后,将寄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