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关注,歌曲《孤勇者》近日着实又火了一把。再次爆红的原因是人们突然发现,这首最初由歌手陈奕迅演唱的网络游戏主题歌曲在以“10后”为主体的小学生中间刮起了“病毒式传播”,从各种短视频的背景音乐,变成了当代小学生的“接头暗号”,毫不夸张地说,歌曲《孤勇者》已然变成全民儿歌。
一首歌曲能让小学生集体传唱不会没有原因。首先,歌曲《孤勇者》节奏明快、韵律感强、歌词铿锵有力,让孩子们极易接受。再者,随着网络游戏的日益低龄化,作为游戏《英雄联盟》的中文主题歌曲,《孤勇者》在推广上也有着先天的受众基础。加之歌曲的词作者唐恬抗癌十年的励志经历,使歌曲本身具有正能量的基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传唱这一歌曲也就没有了心理上的排斥感。
显而易见,在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时代,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包括娱乐方式等方面都更趋融合。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在娱乐资讯的传播无孔不入的同时,也悄然弥合着成人与儿童信息接收之间的界线。正如曾经的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小苹果》《学猫叫》等,都是由成人世界向儿童渐渐传递,最终成为全民儿歌的。
当然,歌曲《孤勇者》的流行,也反映出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优秀儿童音乐作品的稀缺。现在的孩子无儿歌可唱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显然这与儿歌行业商业回报低、传播渠道不畅导致的创作人才断层难脱干系,但更大的原因则是,在互联网时代儿歌创作的环境早已今非昔比。
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的作品都会有每个时代独特的印记,每个时代的作品也会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以经典的儿童歌曲《小鸭子》为例,当面对“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这样的歌词时,现在的孩子不仅对“生产队”一词毫无概念,更是对歌曲中描述的赶鸭子的场景感到十分陌生。而几年前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编成《一元钱》,所引发的争议仍让不少人记忆犹新,但细一思量,歌曲中“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样的生活经历,的确让现在习惯于用移动支付的孩子难以感同身受。可见,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已使得当下儿童歌曲的创作难以重循旧迹。
说一千道一万,对儿歌创作而言,童心在,歌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久前,词作家乔羽逝世引发了一波全民追忆,其创作的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大风车》之所以能引发几代人的情感共鸣,除了优美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外,更重要的是乔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其实,流行歌曲的儿歌化并不是洪水猛兽,更可怕的是成人对儿童世界的陌生。当今天我们在讨论为何《孤勇者》会成为全民儿歌时,折射的正是大多数成年人失去了一颗体察孩子真实心境的“童心”。
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镜子,当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时,儿童作为人类成长的一个阶段,其过程也就无形中缩短了。特别是在资讯发达的当下,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提前成人化了,在“教育内卷”成为热词的今天,孩子被压抑的情感需求也往往难以得到满足,而《孤勇者》这样一首铿锵有力的歌曲就成了他们宣泄情感的简便渠道。就此而言,要让孩子放声唱出属于自己的旋律与心声,除了创作者始终保有纯真的童心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回归”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