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和政府!解决了我们老两口最大的顾虑!”鲤城区临江街道隘南社区老蔡夫妇在谈到他们收到的那份特殊公证书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有了这份公证书,就意味着,当他们无力照顾自己和孩子时,社区将作为监护人,帮他们撑起这个家。据本报报道,这是《民法典》实施以来,我省首个由社区担任公民意定监护人和遗嘱监护人的案例,也是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由社区监护的公证案例。
正如托尔斯泰那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年逾古稀的老蔡夫妇家中3个儿子均患有先天性精神残疾,二老因为担忧百年之后3个儿子生活无依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份由鲤城区司法局、民政局、慈善会以及海峡公证处多方协力,为夫妇俩量身定制的公证方案,则妥善解决了两位老人的后顾之忧,让人备感欣慰。
长期以来, 相关部门与社会力量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主要采取的都是提供现金或实物的形式, 这种方式虽能解一时之急,却无法满足帮扶对象的差异性所带来的多样化需求, 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根子上的问题。因此,老蔡夫妇的这份公证方案才显得别有价值,它不仅有效弥补了老龄化社会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缺失,也给将来类似的情况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例,颇具标志性意义。
在法治社会,要让弱势群体得到切实有效的帮扶, 除了常规的物质救助外,更需要由法律对弱势群体的权利进行确认。老蔡夫妇的案例不仅对《民法典》中的意定监护概念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与普及,更在释放法律应有温度的同时,充分彰显《民法典》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对于让更多普通民众学会知法、懂法、用法而言,也是大有裨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帮扶方案中,作为意定监护人的隘南社区实属难能可贵,在老蔡夫妇无力照顾自己和孩子时,社区需要负责照顾他们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并代为管理财产以及处理相关事务,这种勇挑重担的精神写下的是热忱的为民情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社区既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其工作成效无疑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直接体现。在此一案例中,隘南社区则实实在在地把这“最后一公里”,干成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最暖心的一公里”。
“弱有所扶”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此一提法既是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保护的体现,更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环节。在当今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挑战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和优化社会帮扶政策是做好民生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充分发挥社会政策托底作用的内在要求。社会治理,最是于细微处见态度、见功夫、见精神,民生难点痛点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体现在具体而微的个例上。因此,只有让每一个弱势群体都不被社会大家庭所遗忘,民众的收获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才能真正得到充分的保障。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座城市的善意与温度,也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行动上。这张托付生命的公证书告诉我们,把弱势群体的难点痛点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民生问题的“小切口”,便能写就社会治理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