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实施一年来,校内减负提质,切实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成为推动政策落实的治本之策。围绕主阵地,教育部部署指导学校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据新华网)
去年7月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发布实施一年来,给我国教育改革带来重大影响,一系列落地举措在各地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无序扩张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到有效缓解。今年暑假,教育部又部署开展了“监管护苗”2022年暑期专项行动,以“强化培训监管 守护快乐假期”为主题,进一步营造打击违规培训的高压态势,引导广大家庭和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愉快、有意义的暑假。
“双减”的目标,一是减作业负担,二是减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实施已过一年,数据显示,校园外,全国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校园内,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超过90%。
应该说,推动“双减”政策持续落地落实,成于细、重在精、贵在恒。因此,教育要“双减”,管理需“双加”。
一要加强教育管理。重点要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治理超前教育行为。推动实现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的科学化、智慧化与个性化,让学生在校园内“吃得饱”“吃得好”。同时,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化解部分家长的焦虑。“双减”让学生的负担有所变轻,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家长的焦虑可能因此转移了,从孩子参加培训的焦虑,转移到刷题不够多、跟不上别人家孩子的焦虑。因此,评价体系和“双减”还需进一步磨合衔接。这需要教育系统继续深化改革,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惠及每一个孩子。
二要加强培训管理。从教育角度看,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存在是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差异化教育需求。推进“双减”之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经压减,有合法资质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在规定时间开展培训。但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改变培训项目名称,实际内容未变,譬如“国学”课,其实依然像以前一样是“语文”课。此外,一些无证违规培训机构游离在监管之外。这些培训乱象,导致一些学生的培训负担没有得到真正减轻。教育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大巡查检查力度,严查各类违规培训;属地街道乡镇和社区也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在本区域内形成防治工作机制,不能纵容其野蛮生长。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双减”关联着孩子、父母和社会。全社会都应关爱教育、关注“双减”,真正实现让教育回归本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为家长的焦虑情绪打开纾解窗口,让父母有充足时间投入家庭教育,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陪伴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