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8月12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立秋已至,却仍处于三伏天最热的中伏,距离气象学上的秋天还有一段时间,此时养生,既要防暑热,也要为应对即将到来的秋燥做准备
伏天遇上立秋 防暑仍是重点
运动后注意补水
运动宜平缓,不要大汗淋漓。
及时降温散热
立秋后仍高温,注意防暑。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当人们还在感受热浪翻滚、暑气蒸腾,节气已在上周日进入立秋。此时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距离气象学上的秋天仍有一段时间。因此,立秋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夏秋交替的时节。虽然暑热未消,但日渐开始拉大的昼夜温差,也预示着秋天脚步临近。气候上的变化,也要求人们顺应四时,及时调整生活状态,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让身体保持健康。一起听听老中医们怎么建议。□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秋老虎”会发威 及时降温散热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白居易《一叶落》诗中的这句话,恰到好处地形容了立秋这一节气。此时,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仍然比较高,虽然节气上立秋是秋的第一个节气,但并不是大家认为的秋天。

现代气候意义上的季节是用气温来划分的。根据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当某地连续5天的滑动平均气温都低于22摄氏度,就认为入秋了。按照这一标准,从全国立秋期间30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来看,除了大兴安岭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都高于22摄氏度,华北东南部、黄淮及以南的大部地区、新疆南部等地都超过25摄氏度。所以立秋并不意味着秋天已经来到,此时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大部分地区的暑气仍很重,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真正进入秋季。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中医主任医师苏齐介绍,俗话说:“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死牛。”古人认为,立秋有早晚之分。在农历六月立秋就是早立秋,凉爽的天气会早日到来,人们不需要用扇子取凉;而在农历七月立秋则是晚立秋,持续的炎热天气都能把牛热倒在地。今年立秋正值农历七月初十,属于晚立秋,此时暑热未尽,气温不仅不会很快下降,甚至还可能在短时间升高,被称作“秋老虎”。

因此,这一时节防暑热仍是重点,要避免在高温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注意通风,降低工作环境的湿度。如果温度和湿度过大,会影响身体的出汗和散热,会有中暑的风险。如果出现头晕、恶心、乏力、胸闷、心悸等中暑先兆的情况,一定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降温散热,补充水和电解质。可以用凉水擦身,凉毛巾敷额头。如果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长夏易伤脾胃

清热清火祛湿

永春县中医院名誉院长周来兴介绍,自古以来有“长夏”的说法,介于夏秋之间,有人认为指农历六月,也有人认为是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此时要避免损伤中焦脾胃之气,为秋季阳气下降做好准备。”周来兴建议,长夏期间可以用竹叶、薄荷、金银花、白茅根、车前草等泡水代茶饮,以清体内郁热;也可以吃点马齿苋、蒲公英清内火;还可以吃点赤小豆、芡实、薏米、冬瓜这些祛湿的食物。另外,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偏于寒湿体质的可以喝点姜枣茶,偏于湿热体质的可以吃点四妙散。

饮食少辛多酸

“贴秋膘”还太早

立秋虽然不是秋,但处于夏秋转换之际,阳气开始慢慢由生长转为敛降,因此饮食习惯上也应慢慢调整为“少辛多酸”。因为辛味主散,辛辣刺激的食物会激发阳气散布于外,不利于阳气的收敛、沉降。酸味主收涩,酸味的食物有利于阳气的收敛、沉降。立秋之后要开始逐渐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多吃橘子、柠檬、葡萄、苹果、石榴、杨梅、柚子等酸味食物,也可同时搭配甘味食物,养阴补津液,起到“酸甘化阴”的效果。

周来兴分析,中医认为,秋燥分温燥与凉燥。初秋时夏季暑热渐退,但余邪未尽,燥与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已近寒冬,天气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元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可适当食用芝麻、百合、银耳、萝卜、山药、川贝、杏仁、冬瓜、蜂蜜、菠萝、枇杷、乳制品、梨等柔润食物,以滋阴润肺、益胃生津。不过,因立秋时暑热之气还未尽消,天气依然闷热,因而仍需适当食用防暑降温之品,如绿豆汤、莲子粥、百合粥、薄荷粥、龟苓膏等。这些食物不仅能消暑敛汗,还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

古人有秋季“贴秋膘”的食俗。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医看来,立秋后马上开始“贴秋膘”为时过早,此时天气仍非常炎热,暑湿还比较重。这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反而容易诱发感冒、便秘、发热,得不偿失。因此,立秋后吃肉要适当,等到天气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作息早睡早起

注意调节情绪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此时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与夏季“夜卧早起”不同,立秋过后作息时间可慢慢调整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顺应阳气进行收敛,早起则使肺气得以舒展,一敛一舒更有利于人体平衡。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属金、金主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情绪比较容易低落。中医讲“天人相应”,秋凉至,花木凋,阳退阴长,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情绪低落,而过度悲伤、忧愁会使心情变得焦虑、抑郁,精神紧张,情绪低沉,多愁善感,均容易损伤肺气,出现咳嗽、胸闷、气喘、气逆等不适症状。

因此,苏齐建议,立秋之后要注意“收敛神气,使志安宁”,注意情绪调适,要做到“精神容平”,即从容、平和的意思。可避开高温炎热天气,做好关节保护,登高远眺、湖边散步,也可居家养护绿植,练习、聆听轻快音乐调养情志。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尽量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神志安宁。

此外,立秋之后人体精气开始慢慢进入收敛内养的阶段,运动更应顺应“循序渐进”原则,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导致出汗过多,造成阳气耗损。可以多做一些养肺的运动,如练习八段锦、太极拳、正气操等健身操,还可以选择爬山、慢跑、散步、打球等慢运动,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加肺活量,提升正气。运动时,市民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就可以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本期医学指导

周来兴 永春县中医院名誉院长,全国第三、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事医、教、研工作60载,擅长中医内科,兼治妇科、儿科,尤精于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哮喘、糖尿病、癫痫、脱发、不育等疑难杂症的诊治。

苏齐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原所长、中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实践及医学科研与教学工作。对以科学、全面的观点看待和运用养生方法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有较成熟的诊疗经验与独到的疗效。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民生
   06版:教育
   07版:都市·社区
   08版:都市·社区
   10版:经济·资讯
   11版:经济·财富
   12版:地方新闻/房产
   13版:地方新闻
   14版:清源/校园风
   15版:文 体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因有你
   19版:环湾生活周刊·番客楼里的侨心
   20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1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2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3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4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伏天遇上立秋 防暑仍是重点
放声唱歌也是很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