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7月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不及预期,同时“M2-社融”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引发了市场对下一阶段流动性、货币政策走向的进一步关注。
央行8月12日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M2同比增12%。
贷款规模创五年来同期新低
相比6月创下历史同期新高,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创下2017年以来同期新低,从结构上看,更多依靠票据融资“冲量”。
“我们理解信贷偏低的原因之一是6月信贷冲量的‘透支’。今年在稳增长环境下银行信贷冲量的特征较往年更明显,信贷波动更大,信贷的传统大月会更‘强’,小月会更‘弱’。银行在3月与6月发放大量期限较短的企业贷款冲量,使3月与6月的企业短贷显著高于季节性水平;4月和7月这些贷款到期,使4月和7月企业短贷显著低于季节性水平。”广发证券指出。
中金公司则认为,除可能受6月信贷冲量透支影响,7月新增信贷重新走弱原因中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在于实体融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地产风险尚未出清、就业和收入不确定性扰动仍在背景下,居民购房信心和意愿偏弱,进而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始终未见起色,同时疫情反复也对消费端形成扰动。而企业方面,尽管财政和货币政策发力靠前,但目前更多是资金到位的前置,实体投资意愿和对潜在经济增长的信心恢复不甚明显,进而政策资金到位对后续融资需求续接的带动效果也并不理想,信贷总量和结构也延续了此前阶段性向好后再度走弱的趋势。”中金公司指出。
短期内“资产荒”问题或仍存
除表内贷款,企业债融资偏弱以及表外票据缩量也对7月社融造成一定拖累。
平安证券认为,7月企业债净融资规模仅734亿元,同比少增2357亿元,一方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监管持续,7月城投债净融资规模同比减少超过1000亿元;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体娱乐四个行业,7月信用债净融资规模合计同比减少超700亿元。此外,7月表内票据达历史同期高点,结合国股票据贴现利率7月末再度接近零利率的现象,表内票据“冲量”很可能再度挤压了表外票据的投放规模。
7月社融存量增速(10.7%)也出现回落。华泰证券认为,往前看,社融增长面临多重压力,一是地产风波进一步演绎,“负循环”势必继续降低居民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二是政府债发行可能进一步拖累社融增长;三是外需面临“逆风”,可能压制企业端融资需求。
除了信贷和社融的走低,市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在于随着M2同比增速走高,“M2-社融”剪刀差的进一步扩大至1.3%,较6月大幅提高0.7个百分点。
“M2持续增长,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货币环境宽松、财政投放加速,同时在权益市场震荡加剧、消费和投资空间不足的背景下,实体的储蓄意愿边际增强。”中信证券指出,7月“M2-社融”剪刀差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反映短期内“资产荒”问题或仍存,银行间市场淤积的流动性很难传导至实体。
平安证券则认为,M2和社融二者的增速差扩大,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边际变化明显慢于货币供应的速度。正因此,7月短端流动性宽松态势延续,金融市场资金空转现象较为严重。
下阶段以抓好
政策措施落实为主
随着不及预期的7月金融数据出炉,机构倾向于认为,货币政策尚不具备紧的可能性,整体以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为主。
“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下阶段应继续落实好各项稳增长措施,特别是要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外需、扩内需,促消费、扩投资,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中金公司则指出,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表达了对通胀的关注,但当前通胀更多是结构性的,随着PPI同比持续下行,核心商品价格趋于回落,而服务价格则持续偏弱,核心通胀仍处于相对低位,当前货币政策焦点仍在稳增长和稳就业,短期结构性通胀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明显约束。
“后续政策既需要改善实体预期、提振融资需求,还需要打击资金空转、防止脱实向虚。”中信证券则预计,下一阶段整体以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为主,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有退,政策性金融工具精准支持。本次公布的金融数据短期内可能会引发市场对于经济恢复节奏的担忧,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仍需观察政策发力的角度和效果,把握宽信用稳增长进程的节奏对债市利率的影响。
华泰证券则指出,经济处于弱修复阶段,而7月PMI和社融都预示了需要谨防增速不及预期的可能,货币政策尚不具备紧的可能性,资金面未来大概率缓步收敛不收紧,5年期LPR有调降的必要性和空间。后续关注政策性金融、用好地方债限额带来的供给压力。(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