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
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泉州不会放过每一次提升营商环境的契机。
“我们现在回头看,晋江民营经济及‘晋江经验’的萌芽,正是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党委政府就具有的担当作为,以及良好的政企互动传统。”恒安集团创始人许连捷的评价,是泉州优化营商环境的历史印记。
“政府在我们项目立项、建设、运营等过程中给予了无微不至服务,欢乐水世界项目仅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建成开业。”泉州八仙过海度假区副总经理姜山的感慨,是对泉州良好营商环境的当下认同。
“企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今年以来,泉州万名干部进万企,把车间变成“圆桌”,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这种高效的政企沟通、互动姿态,是泉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坚持方向。
多年来,泉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牢记“晋江经验”提出的“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服务升级、政策升级、互动升级等模式,把泉州人浓浓的人情味转化成厚厚的竞争力,续写发展路上更多精彩故事。 □本报记者 林书修 王树帆
服务升级 干部服务与企业发展同步加码,把赋能做到极致
在恒安集团总裁许清流眼里,“一个有眼界的政府,胜过任何财政奖补、土地优惠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能不能联户集资办企业问题,晋江态度明确——只要不是经济犯罪,“完全可以”,并于1980年8月在全省率先宣布允许农民集资办企业、集资企业雇工等政策;上世纪90年代末,面对买方市场,晋江适时推出“品牌战略”;新世纪以来,面对家族企业转型升级,推出改制上市战略、精益管理战略……在企业敢拼的背后,总能看到政府敢于给政策,干部敢于陪探索的身影。
正是这种眼界,带动干部服务与企业发展同步加码,在不同的时期,为企业赋能最大化。也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能力,让企业在泉州发展,更为安心。
从1985年晋江安海镇的一家小作坊,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生活用纸和妇幼卫生用品制造商,许清流说,如果从地理空间上来说,恒安把总部基地设在中国中部地区更加合理,因为生产和市场辐射面更广。之所以坚守在晋江,是因为这里的政府办事效率,还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走进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数百套科研仪器呈现眼前,其中一个仅有5名科研人员的实验室,一年产值就达3000万元。面对佳绩,院长王文琪首先把功劳给了党委政府。“需要土地给土地,需要研发设备就补贴经费,需要市场客户,就带着企业上门来。”他说,“有这样的营商环境,研究院没理由做不好。”
企业的安心,还来源于系列保姆式的服务,“一企一策”落到了每一家企业,就是泉州实体经济制胜的重要法宝。
几年前,海归博士聂泳忠放弃国外高薪来到泉州,一手创办起西人马联合测控公司。对于这家“梦想做世界领先的中国传感器”的初创企业,泉州、洛江成立专门服务小组,一支团队、一跟到底。
一套人马,全程代办审批事项;一个原则,全程化解审批梗阻;一次办好,全程提速审批服务。落户石狮光子技术产业园的鸿日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专班“三个一”服务代办制的受益者。原本要3天才能拿到的企业营业执照和公章,仅用3个小时就办好了。“看到这样的干事热情和服务效率,我悬着的心彻底放下了。”该公司总经理吴清水说。
“有问题,找专班”成为项目业主们熟悉的口头禅。2020年3月,总投资500亿元新台币的国亨泉港石化项目落地泉港,项目业主还未启程来泉,泉港专班服务小组已第一时间成立。“从签约到项目开工,仅用了一年时间。”泉州国亨化学有限公司顾问梁仁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精诚服务是泉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源头活水”。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服务升级版正在发光——
着力打造审批服务自由裁量权的“泉州标准”。泉州在全国率先规范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构建“全事项、全过程、各环节”相互配套协调的标准体系。
着眼提升服务质效,推进“局长走流程”活动向纵深发展。全市366个部门参加“走流程”,首批梳理解决存在问题580个,有力推进了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提升审批服务效率。
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专项行动,一个月以来推动市、县、乡三级领导挂钩企业达9434家,累计走访企业9109家(次),答复企业问题2135个,正在推进解决问题311个。
干部俯下身,及时引导、优质服务,让泉州多年来的企业信心指标稳居全省前列。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