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女子在深圳某小有名气的连锁餐厅就餐,结算时账单上显示食品总额为202.6元,应收金额处却变成203元。当事女子感到疑惑,什么时候有反向抹零这个道理了?虽然自己也不差这4毛钱,但被四舍五入进上去就很不爽。她通过“12315”举报了商家。随后,商家与女子联系道歉,并对其203元全额退款。
何为“抹零”?顾名思义,便是免去零头。在现金交易频繁的时代,抹零这种“四舍五入”的做法,主要是为了省去现金找零的麻烦,但大多也是商家为了赢得客流主动让利给消费者。而在移动支付大行其道的当下,交易已能精确到分,还出现反向抹零这种情况,显然是商家耍小聪明侵占消费者的利益。当深圳的这位女性消费者为了4毛钱而勇敢地站出来时,便也给那些精于算计的商家提了个醒: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分都不许占。
细数起来,深圳的这起事件并非孤例。今年以来,我省的厦门、浙江的慈溪、云南的昆明都曾发生过类似事件,之所以每每都能引发一波热议,正是因其击中了大多数人的消费痛点。从早期的口香糖找零,到今天的反向抹零,商家这种零敲碎打的算计始终难以绝迹,正是因为这种不良行为的讨论度往往仅限于个案,事件过后很快又风平浪静,未能形成普遍的震慑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反向抹零这样的隐性消费陷阱还有很多,餐饮中的茶位费、餐具费、酱料费,APP服务协议里面的“自动续费”默认勾选等莫不是如此,凡此种种都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我们之所以今天要为深圳的这位女消费者点赞,正是因为她在进一步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告诉更多人,维护自身权益,就要从勇于打破沉默开始。
深思之下,现实生活中的隐性消费陷阱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商家一味逐利和对相关法律法规存在认识盲区外,与大部分国人不太爱较真、怕麻烦的天性不无关系。面对隐性消费陷阱,对个体而言或许仅是几分几毛钱的小事,但当大多数人选择隐忍时,就会助长无良商家的侥幸心理和嚣张气焰,使得这种不良经营行为产生“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公平与诚信的那块“短板”,最终让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
消费者权利的流失是在一次次沉默与隐忍中失去的,同样,消费者权利的唤醒也是在一次次勇敢的发声中实现的。在消费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构建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一方面要提高消费者对各种隐性消费陷阱的辨识能力和维权意识;另一方面,在移动通信工具发达的今天,借助“互联网+”简化维权流程,从而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也应提上议事日程。更重要的是,只有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件做到查处一起、教育一批,才能倒逼不良商家增强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消费纠纷的产生。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商业的本质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而诚信则是维系这一连接须臾不可断裂的纽带。面对诸如反向抹零这样的商业不诚信行为,消费者不能每次都等待那个打破沉默的人出现,只有每个人都秉持“勿以恶小而纵之”的态度去时时处处较真,才能让不良商家在精打细算经济小账的同时,学会算好口碑与诚信这笔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