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清华大学录取的两名学生,分别捐出了他们得到的资助、奖励、奖学金。其中, 来自福建漳州的张沈心然,将10.5万元捐给了诏安县教育局,来自贵州六盘水的王秀钱同学,把除自己基本生活费用之外的33.7万元,捐给了母校六盘水市八中。这两名学生的捐款,都将以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的方式,用于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的顶尖院校,是莘莘学子心中的知识殿堂,能被这所高校录取不仅自带光环,往往还会有来自地方政府、学校、企业、乡贤的诸多奖励。对于尚未踏入社会的高三学子而言,动辄以万元计的奖金汇集起来可谓是一笔“巨款”,但面对这样丰厚的物质奖励,两位少年能够义无反顾地捐助给家乡的贫困学子,着实令人感佩。
年纪轻轻就能有这样无私的情怀,与家庭正确的财富观教育密不可分。正如张沈心然谈及把奖学金捐赠给贫困学子的原因时,直白地表示这样“更有意义”,而王秀钱谈到自己的财富观时也仅有“够用就好”这样朴素的四个字。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飞跃式的发展,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是今非昔比,在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今天,财商教育也成了很多家长争相追逐的热门课程,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商教育呢?这两位青葱少年的无私善举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商教育是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是教会孩子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合理取舍。
尤其是在如今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懂得感恩的现实语境下,如何让“利他”成为孩子人生的底色,已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正所谓见贤思齐,其实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有不少可以激励孩子的鲜活榜样:“七一勋章”“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获得者黄文秀,在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百色支援建设,成为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遭遇山洪因公殉职,用短暂却绚丽的人生回馈家乡的土地;1991年,因照片《我要上学》成名的“大眼睛”苏明娟,受到希望工程资助后从此踏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从上初中开始,就将部分爱心捐款转赠给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上大学后勤工俭学,将青基会提供的助学款转赠给贫困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她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从受益者变成践行者,将善意和希望一路传递下去。
今天,我们褒扬两位少年的善举,并不是倡导所有优秀学子都要将奖学金捐助出来,而是出于对这种超越金钱和物质的无私大爱由衷的感动,更是对小小年纪却能有这般的赤子之心珍而视之。
毋庸讳言,面对两位准清华学子的善举,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聚焦在名校上,却忽视了这一善举的可贵之处,这折射的正是长年教育功利化造成的积弊。在“教育内卷”已成为社会热词的当下,“学习是为了什么”已成为困扰很多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问题,张沈心然与王秀钱的事例也向大众证明,分数不是教育的代名词,培养出生命更加丰沛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曾写道: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在“佛系青年”“躺平文化”喧嚣于世的当下,要用什么去开启未知的生活,两位少年给了我们期待已久的答案,那就是千金难换的赤子之心。孩子的品格素养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塑造成的,相信,只要我们让成人达己的善意成为社会的基石,这股赤忱的少年之气就会成为每个人身上最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