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个暑假,泉州不少学校的老师也给学生布置了劳动作业。一个多月以来,学生们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暑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今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在应试教育的考试指挥棒下,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虽然有些中小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却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践。其中主要原因是教育功利化。学校和家长大多“学习唯上”,只在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不重视。学生缺乏劳动教育,就会出现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等问题。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只有半数(52.5%)少年儿童经常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经常洗袜子的不足四成(38.5%),经常洗碗、洗菜的有三成多(35.5%),经常洗衣服的仅两成多(24.6%)。可见,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基础教育不该缺席的一环。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劳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加强劳动教育,让更多学生深入到劳动现场,劳动也会赋予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于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陶冶,是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劳动课除教会中小学生更多的生活技能外,还让学生了解“劳动”的真正内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从而锻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劳动教育也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劳动课开展的过程中,对学校在师资、配套设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学校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应当增加劳动教育的权重,修复劳动教育的短板和不足,建立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制度,将其列入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内容。
当然,劳动教育课也要变得“有趣”才能吸引学生。因此,在开展形式上要有所创新,要丰富活动内涵。学校和家长可因地制宜组织学生走进农场、工厂、社区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如采摘果子、制作美食、维修电器、学习陶艺、志愿服务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
劳动,为学生成长洒下阳光。开展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配合,还需要全社会上下齐心、多方合力,共同为学校劳动教育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