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有句俗语:“立秋处暑,热死老鼠。”本周二开始,节气步入处暑。近段时间来,泉州气温居高不下,让人真切体会了一把“秋老虎”的威力,迎来凉爽的秋天还需时日。夏秋交替时节,天气时热时冷,让人猝不及防,一些本身就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稍不注意,身体健康就可能“亮红灯”。本期“养生”采访权威医学专家,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给出专业建议,帮助他们健康地度过这段时期。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糖尿病
适当增加饮水量 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俗话说:“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前半句很好理解,农历七月半仍在三伏天,天气仍然十分炎热如火烧;后半句木樨是桂花别名,意思是每年农历八月桂花飘香时,天气还是总有几天白天燥热如夏,桂花被这种天气一“蒸”,香气更加浓郁。即便气候暂时凉爽,“秋老虎”也可能就在转角处,说来就来。
而“秋老虎”带来的高温天,对糖尿病患者影响比普通人群更明显,包括更容易脱水、中暑、感冒以及更剧烈波动的血糖指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孙文栋解释,高温天容易流汗,体液蒸发容易导致身体脱水。而脱水又会引发血糖升高,高血糖可能导致更频繁地排尿,进一步加剧脱水,从而陷入“脱水—高血糖—更严重脱水”的恶性循环中。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高温天一定要多喝水,尤其是出汗量大的情况下,更要适当增加饮水量,补充适量的电解质。饮水时应该少量多次,尽量选择白开水并适当加点盐。酒精具有利尿作用,饮酒增加排尿次数,造成体内水分流失导致脱水。此外,酒精会影响到血糖的水平。酒精还有可能跟某些降糖药物发生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双硫仑样的反应,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尽量避免喝酒。尤其是在应用胰岛素的情况之下,要避免饮用酒精类的饮料。
糖尿病对血管和神经有一定损害,其中包括管汗腺分泌的神经,导致有些患者通常无法像健康人群一样分泌大量的汗液来帮助降低体温。泉州又是南方沿海地区,空气湿度较高再加上“秋老虎”的高温,导致糖尿病患者相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现中暑。孙文栋提醒,高温天时糖尿病患者要尽量让身体保持在比较凉爽的状态,比如在室内可以穿轻便、宽松的衣服,有利于身体散热,在户外尽可能待在阴凉处。锻炼身体尽量选择在室内,打开空调并设置适当的温度。如果要在户外锻炼,应选早晨或傍晚天气比较凉爽的时候进行。糖尿病患者免疫力、抵抗力下降,高温天气如果反复进出空调房,会加大感冒的风险,需注意防范。进出时要有个过渡适应过程。
研究表明,高温天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稳态和胰岛素药代动力学,也影响机体对外源性胰岛素的吸收和利用。高温时运动量减少、没有食欲或吃冷饮、情绪暴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加剧,更容易面临高血糖和低血糖的风险。因此,在这种高温天,糖尿病患者应更加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按血糖情况科学调整药物用量。
患者外出时要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如糖果、巧克力、饼干等以备不时之需,时刻注意防范低血糖,并且更加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药品应储存于阴凉的地方。高温天,胰岛素最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外出旅行时,如果病情允许,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临时用口服降糖药替代胰岛素;如果病情不允许停用胰岛素,应将胰岛素放入保温盒或保温袋里随身携带,切勿将胰岛素放在车后备厢里或是置于阳光直射的地方。
高血压 不要擅自减药停药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高温天,不少高血压患者会发现在不吃降压药的情况下,自己的血压也会降低,甚至回到正常范围内,有的甚至误以为高血压已被“治愈”,常常会自行减药或停药。殊不知,这种危险的行为很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无法预知的伤害。
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克连解释,大多数人是选择白天监测血压,而此时气温往往较高,人体的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再加上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较多,容易导致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均可能导致血压有所下降,甚至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这种血压正常的情况往往只是暂时的。”张克连说,一旦患者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血压就可能马上升高。此时如果患者随意减停药物,一则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大,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二则可能带来血压的“报复性反弹”,停药一段时间后血压再次升高,重新服用原剂量难以维持血压稳定。
“目前我国患者的高血压控制率总体较低,患者依从性不佳、自行停药是重要原因之一。”张克连说,高血压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血压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可能造成心脏、脑、肾脏、眼底等多项靶器官受损,增加发生心肌缺血、脑卒中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判断血压情况,不能仅凭白天的测量结果就判定血压正常,要通过24小时血压监测等检查才能掌握全天真实的血压情况。在这个夏秋交替的季节,高血压患者用药调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家庭血压监测的结果,必要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合理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切忌擅自减停。即便遵医嘱调整药物后,患者也应规律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或定期做动态血压监测。
“好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血压的法宝。”他建议,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要避免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不以水果代替蔬菜,不暴饮暴食,保持清淡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足量优质蛋白质摄入;避免在体温过高或大汗时进食冷饮、冰品或进行冷水浴,可饮常温糖盐水、温开水,待汗液消散后再温水淋浴;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合理运动,保持体重稳定;避免长时间洗热水澡、饮酒后服降压药、体位急剧变化等行为。同时,要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等,监测高危风险因素变化,及时根据风险水平等级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方案。
冠心病 避免短时温差过大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分为5大类,分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和猝死。高温天引发的脱水,饮食、睡眠习惯的变化等诱因,也会诱发冠心病发作。
高温时人体为了散热降温,汗液排出增加。随着汗液排出体内大量水分,钾离子等电解质丢失,人体血容量减少。与此同时,高温使人体的血管扩张,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低容量的情况,使原本狭窄的冠状动脉缺血加重,容易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且由于发生心肌梗死时电解质紊乱,更容易出现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从高温的户外进入空调房,或者从室内到户外等温度骤变的情况,使原本粥样硬化的血管弹性变差。心脏对温度适应性差,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血管收缩和舒张,使心脏泵血功能受限,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
此外,夏秋交替之时天气忽冷忽热,容易让人交感神经兴奋,心情烦躁,情绪不稳定,导致睡眠作息不佳。夜间是人体器官正常休息的时间,如果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质量不高,也容易引发心绞痛发作。患有冠心病、中风、脑动脉狭窄等基础疾病人群,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擅自减药停药,锻炼时间尽量放在清晨和傍晚。出汗比较多的时候,一定要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比如淡盐水等。此外,遇到高温天不能过度贪凉,空调温度尽量控制在26℃,老年人可以调高一点,控制在27℃到28℃,避免温差过大引发身体不适。
张克连提醒,突然从外面38℃甚至39℃、40℃的环境一下进到二十几摄氏度的室内时,如果身上有汗,建议用热水、热毛巾把汗擦干,防止毛孔闭塞导致闭汗;多饮水,补充水量;不要直接对着空调吹。如果出现突发的胸闷、胸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甚至濒死感,或合并咽部不适、紧缩感等,可能就是要发生心梗的预警,患者最好就地休息,及时拨打120。“值得注意的是,中暑也会出现胸闷,但症状往往较轻,而急性心梗是突然发作胸痛,痛感剧烈。”他说。
■本期医学指导
孙文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福建医学会首届健康科普讲师,省健康宣传教育专家智库中青年专家组专家,从事二十多年的急诊急救工作,对院前急救、院内危重症救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克连 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医学影像学组委员、泉州市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心脏介入诊疗和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等的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