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清源·五味斋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9月1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对面的青山
□叶燕兰

那时我们轻易就获得命名的特权,却不急于处处使用。只是身处其中,把屋后的小山随意叫作“后山”,像迎面叫住一个堂亲那么自然;而对房前那座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大山,流水从旁环绕日夜喧响,干脆连正式称谓都省略了,直接说:去对面。

去到对面。在什么都俭省的年代,“对面”就是一座静默的青山与人相互对峙的代名词,或者,彼此知根知底的昵称。当长辈们就要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他们会说“去对面”。随后,便收拾妥当,走上祖辈反反复复走过的路,平静地蹚过河——同样是没有正式称谓的一条河,或某条有名有姓的河流经这里暂时抛开了身世;在对岸的山脚下歇息时,总要仰起头,出神地看一会儿耸立眼前的庞然大物。他们看起来似乎没有要战胜任何身外之物的欲望,更不会因为内心的某种幽暗想着去退缩。

到了傍晚,他们从对面回来,拖着沉重的收成,时常伴随着落日,肩挑手扛、一身大汗。孩子们热切地迎上去,又懵懂地回望身后暮霭笼罩下的神秘山脊:不知夕阳落向人间的余晖,停顿在疲惫的肩颈上,究竟是温柔的抚慰,还是催促夜色渐沉的无形负担。

夹杂着这样幽微隐约的心事,儿时的我,始终觉得从对面青山上砍下挑回的木材,在通红的灶膛中烧得滋滋作响,柏木、杉木和竹节身体里渗出的白色汁液尤有一份难言的隐忍与动容。时至今日,我更忘不了记忆中那甜美复杂的滋味,父亲或母亲,甚至从半山腰垦荒回来的伯父伯母,常随手从汗湿的衣兜掏出一捧当季的野果:有时是红色塑料袋扎住的一把山捻子,有时是几片深绿色大叶子裹着的灯笼果……当然,孩子的天性首先感到的是一阵雀跃,为这变戏法似的小小惊喜,为平平无奇流逝之中偶然冒出的微甜。可吃着吃着,牙齿就隐隐泛酸了。回头看见大人们四散忙碌的身影,不禁想,他们是如何注意到这不起眼的小野果的呢,哪个瞬间令他们想起停下手中忙不完的力气活,用结粗茧的手轻轻摩挲鲜嫩欲破的树莓……一种类似炊烟一样熟悉却迷蒙的东西,再次萦绕眼前,挥之不去,直钻进心底,直到临睡前,还眼巴巴拉住亲人的衣角:对面的山里都有什么?山的那边是什么?

山里什么都有。山的那边当然还是山啊。他们的语气越是稀松平常,就越激起孩子们对“对面”的好奇心。

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小心地蹚过那条冰凉宽阔的河流,充满期待地向那座仿佛因等待了太久而轻微抖动的大山深处走去。走进去,才惊奇地发现,山里面果然什么都有;走到山顶,才吁了口气,原来山的那边,真的还是山呀。那是我第一次独立、真正地站上一座山,高高的中心,正午太阳的强光线把四野晒得愈发开阔茫然。我怔忡地看着远方,看到一道山脊连着另一道,静寂绵延着通向天际,突然就要掉下眼泪来,不知是为七岁的年纪背着家里走远路偷偷攀爬一座幽深的高山,还是别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什么。堂哥堂姐在不远处召唤我,我看向他们,又看了看来路,对面山脚下的家,黑乎乎一个点,静止在原地,像一群飞鸟飞过天空,开口啼叫时,不小心掉落衔在口中的一粒种子。

我总想起那个时刻在山顶呆呆眺望的情景,不知那普通到近乎枯燥的风景于幼小的我究竟蕴含着什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都市·社区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民生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产业
   09版:经济·财富
   10版:经济·金融
   11版:热线新闻
   12版:地方新闻
   13版:健 康
   14版:清源·五味斋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每日佳句
对面的青山
“虎师”的初心
解放自我
让生命的列车慢下来
晚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