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公告,确定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全国共计108人。我市张建奎(石雕)、吴德强(石雕)、许瑞峰(陶瓷)、林建胜(陶瓷)、史俊贤(木雕)等5位大师上榜,数量占福建省一半,展示了泉州作为工艺美术之都的发展成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评选始于1979年,截至目前已举办了八届,泉州累计获评16位,已故4位,现有12位,其中陶瓷类6人、木雕类3人、石雕类3人。下面,就让我们一睹本次新增的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风采。 (陈云青 林志伟)
人物名片
张建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轻工“大国工匠”
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
福建省劳动模范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福建省振昌园林古建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张建奎出生在石雕世家,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身为党员的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于雕艺前辈的艺术道路。他秉承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艺术,在传统题材与现代题材中穿梭自如,以创新精神开拓千年南派雕艺的新风格。
在创作生涯中,张建奎不断致力于创新。即使是前人雕刻无数的传统题材,张建奎也不愿因循守旧,他刻刀下的作品造型无一重复,手法无一雷同。尤其对人物雕像,张建奎准确把握,注意凸显人物特征、气质、动势和神采。如张建奎擅长的观音塑像,要在她仁慈的面容、飘拂的衣饰和手中的净瓶及杨柳上做文章,使其显得简洁舒朗、节奏明显。整体风格要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
张建奎的人物雕塑受到广泛赞誉,作品分布全国各地,其中包括了崇武中华石雕博览园戚继光雕像、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雕像、山东东营天宁寺滴水观音雕像、浙江绍兴龙华寺镇山王雕像、广东海丰五面妈祖雕像等精品,甚至远到马来西亚、泰国都有他雕刻的观音像。2015年,张建奎创作的《西方三圣——佛祖》汉白玉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展示,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建奎深感责任之重。他说,艺术永远在路上。未来,他将着力推动惠安建立一所雕刻学院,为工艺美术产业输出更多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加速产业与艺术融合。
同时,他还将全力以赴凝聚行业内相关人士,共同为工艺美术产业提供一个更有序、更规范的交流合作平台。
人物名片
吴德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轻工“大国工匠”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技术能手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福建丰盈雕刻集团艺术总监
从艺30多年来,吴德强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创作新主题、创新的灵感,反映时代巨变,描绘精神图谱,在传统雕刻、古建园林雕塑、公共艺术以及工艺美术领域,创作出兼具时代特色与人文精神的优秀作品。他的多件石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及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数件作品获“山花奖”“百花奖”“百鹤杯金鼎奖”“百花文艺奖”“华茂杯”“惠艺杯”等赛事和展览的金奖或一等奖。
吴德强从不吝啬于传授自己的知识,他利用自己掌握的雕塑技艺,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大批石雕艺术学员。同时,他深知在行业中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他汇聚各方资源,于2019年和2020年组织承办了“丰盈韵”第五届、第六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活动。在创作营现场,时常能看到吴德强在对学生们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
“从1986年初中毕业到现在,我都在与石头打交道,因为热爱所以才会坚持。”在吴德强看来,石雕是一种艺术,它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用不同材质的石头进行创作时,创作者本身能感受到“与石雕对话”的乐趣。
“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于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吴德强表示,作为新晋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将继续秉持工匠精神,努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为讲好中国故事、美化人们生活做贡献。
下一步,他将深耕传统文化,再注入文化创意,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产品附加值。“惠安石雕要绽放出新光芒,就需要吸收更多的新元素,做到跨界融合。”在其看来,石雕技艺可与文创、家居、旅游等产业跨界融合,推动石雕技艺发展创新。
人物名片
许瑞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作为德化瓷许氏瓷塑的第六代传人,许瑞峰技艺精湛,成就卓越。此次许瑞峰参评现场实操的作品是《自在观音》。该作品在工艺上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体量大,长0.75米、宽0.45米、高1.45米的作品,是迄今为止德化县产出的最长的单体瓷塑观音;二是方块大,作品包含一个巨大梯形体,这填补了德化窑烧制大型方块的空白。
许瑞峰告诉记者,他从2014年起就开始构思这件作品,但由于作品体量大、造型特殊,在烧制时出现了各种状况。后来,经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最终用了6年的时间,该作品才于2020年年底烧制成功。据介绍,许氏瓷塑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有七代人。其风格有别于德化瓷的其他流派,在成型方法、造型特征、材料特质、技术手法以及烧制技术等方面均有所独创。
作为一个在“瓷塑之家”成长起来的孩子,许瑞峰从小就在一个充满“瓷”的环境里玩耍,这样的环境也成为他一生的财富。“每当创作遇到瓶颈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父辈们创作的场景,他们的手法、笔法就像刻在我脑海里一样,这些记忆指导着我的实际创作,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他表示,修坯是学习瓷塑的一项基本功,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而需要许多对艺术的理解和悟性。严格地说,每一个衣褶、每一条线条如何进行刻画,都需要有所思考。
艺,是无止境的。在许瑞峰看来,此次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于自己而言是一个新起点。学海无涯,未来他将创作出更多新作品,为泉州工艺美术产业添砖加瓦。
人物名片
林建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轻工“大国工匠”
全国技术能手
德化县聚益瓷雕工厂艺术总监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德化“中国白”载誉千年而不衰,自古以来名家辈出。从事德化陶瓷雕塑40多年来,林建胜不但是德化陶瓷雕塑产业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推动者和见证者。他创新研发了“滴水观音”,将德化瓷塑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作为藏传佛像瓷塑的创作先驱,他的创作更是丰富了德化瓷塑的创作题材,拓展了德化瓷塑的发展空间。
成功烧制藏传佛像,可以说是林建胜从艺生涯厚积薄发的体现,这一成就离不开其40多年来技艺的锤炼,以及对瓷塑创新的孜孜追求。在林建胜看来,攀登艺术的山峰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恒心和毅力。藏传佛像常遇到反复重复的造型,林建胜创作的半身高《千眼千手观音》历时40多天,仅璎珞、项链、底座上细密串联的珠子就有成百上千个,每个仅一二毫米,没有机械制作、测量,全靠用手搓出相同大小,不仅考验着作者的手感,而且考验其耐心程度。
一直专注于宗教题材雕塑的林建胜,近几年也在涉猎新的题材。他带领的创作团队完成了《华夏贤哲——百子瓷韵》大型系列瓷塑作品,历时4年共雕塑100尊古代贤哲,塑像高度均达52厘米,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大型系列历史人物创作的空白,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
在林建胜看来,德化陶瓷不仅能雕塑传统宗教题材,也可以雕塑历史人物。德化陶瓷雕塑要传承,就必须不断尝试新的题材,与时俱进,迎合新的市场需求。
“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在创新基础上再传承。”林建胜表示,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自己而言是种莫大的肯定和鼓舞。未来,他将继续在工艺美术产业里深耕,并力所能及地为行业培养接班人,致力“传帮带”,推动工艺美术产业良性、有序发展。
人物名片
史俊贤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轻工“大国工匠”
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福建省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
近年来,泉州的工艺美术大师接纳西方与当代艺术思潮,在传统雕刻的基础上创新求变,以更为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挖掘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史俊贤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他看来,艺术雕像并非“形”的真实还原,而在于表现作品内在的精神。在近3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史俊贤不断跳出舒适区,探索新的艺术领域,拓展思想的深度和题材的广度。
20世纪70年代初,史俊贤出生于泉州古城的一个教育世家,奶奶善书法,妈妈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工作,带他接触了花灯、彩扎、木雕、竹编等泉州民间工艺,使得他自小对艺术耳濡目染。
可以说,泉州丰厚的艺术文化积淀成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凭着对美术的热爱,史俊贤水到渠成地走上了艺术之路,1991年考取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受聘于泉州多家工艺美术企业担任雕塑艺术设计总监,1996年又创办了泉州恒阳礼品有限公司。
史俊贤是“半路出家”的木雕大师,他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开创的“自然型”木雕所吸引,年近40岁拜师卢思立,迈进木雕艺术的殿堂。史俊贤一开始就没有走传统木雕的路径,而是立志冲破传统的束缚,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基于深厚的美术功底和雕塑基础,史俊贤的创作很快便进入佳境。凭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和作品中深邃的思想性,史俊贤近年来屡获大奖,不仅有“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加身,在与全世界艺术家同台现场竞技的比赛上,他也多次脱颖而出取得佳绩,作品多次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获得业内诸多好评。
如今,已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史俊贤又把雕刻理念运用到漆画、陶瓷创作中。他特意到瓷都德化开起了工作室,用“玩”的思想,进行陶瓷创作,但始终不偏离“巧木刻意”的创作理念,依旧专注在自然造物的真性情中。
“艺术家应该摒除匠气,雕刻不仅仅是造物,更是营造一种精神。”史俊贤这样说。在其艺术工作室,人物众生百相,神情各异,或拙朴或精雕,变幻多端。驻足细品,能在一件件作品中感受到透露出来的哲思。
(以上图片由5位工艺美术大师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