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缮是瓷器修复工艺中装饰手法较强的一种,不仅仅用于陶瓷的修复,还可以应用于对紫砂、玉器等的修复,同时这种方法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如果采用得当的手法、优雅的设计,不但可以还原本已破碎的原作,还能增加另一种难以言喻的“残缺的美”。
□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
古老技艺 巧夺天工
走进金缮修复技师李金矿的工作室,便可见操作台上,放满了各式各样残缺的茶壶、茶杯、手镯、盖碗……这些因主人失手而造成的残缺,如今在李金矿的巧手下,以金修缮,用天然的大漆黏合器物碎片或补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比原物更具艺术感,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手段修复残缺。
喜欢到祖国各地游山玩水的李金矿,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云南一位金缮修复老师傅。当看见老师傅把一件件残缺的器物,以金修缮,用世上贵重的物质与精神来面对缺陷,精心修缮,“化腐朽为神奇”,李金矿瞬间肃然起敬。老师傅修复时的那种坦然,仿佛是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化残缺为美,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并由此超越原有的层面,达到更高的境界。李金矿为此着迷,并拜老师傅为师,经过两三年的学习,才掌握这项传统工艺。
每个器物都有生命,从被制作出来,到被人使用,难免磕磕碰碰,就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里总会遇到一些事,难免伤害或者折损。或许是祖母留下的玉镯,或许是父亲最喜爱的那尊茶壶,或许是母亲最珍爱的那个古董花瓶……生活中总有一些美会带着遗憾,明明是那么珍爱的宝贝,却失手将它打破,曾经完美无缺的物品眨眼变成了几瓣,丢了心痛,不丢看着更心痛。
不过,李金矿的金缮修复这项古老的技艺,却可以巧夺天工般拯救你最爱的珍宝,如果不曾见过,真的不敢相信,破损之后的它们竟然也可以这么美——巧做点染,变成金色的阡陌,勾勒出鎏金的轨迹。这种方式不仅让物品展现别样的艺术美,同时也向物品中蕴含的历史感致敬。
复杂手法 抚平伤痕
金缮修复的过程比较复杂,先是调和黏合剂,将天然生漆与蛋白、糯米粉、黄土粉、面粉以及适量的瓦灰等材料按比例调和在一起。黏合剂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可放心使用。调好黏合剂后,按以下步骤进行:
先用清水擦干净多余的灰尘泥土,若擦拭难度大也可以用粗砂纸打磨;用镊子将原本破损的瓷片对准位置,黏合好瓷片;再用黏合剂将多余瓷片间的缝隙填补平整;等黏合剂干了之后,用调好的大漆刷在修补之处;放到阴凉处阴干,等干透了之后打磨平整,要做好多刷几遍大漆的准备;用金粉的最佳时机就在最后一遍漆半干不干的时候,这时候用金粉会粘得更牢固,要多施几遍,直至将其完全铺满;晾干抛光,注意打磨力度,简单处理掉凸起部分即可完工。
李金矿说,金缮修复工艺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可不小,比如堆填生漆要严格把握厚薄程度,还要跟先前线条的轨迹、面积相一致;描金粉就好像是画一幅画,要想每一处线条好看,也要严格把握线条的粗细、顿挫、质感等等。
用金缮技艺修补而成的每一件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毕竟,修补的位置和金线的走势均无法提前预知,而是根据碎裂处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此外,器物何时会破损,因何破损也是随机的,这些都被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李金矿看来,要懂得惜物,珍惜身边的人和物,如果出现破损,拿出金缮精神,用艺术创作的手法平衡逝去的人和物。
重塑艺术 顺应自然
金缮工艺的核心在于工匠与自然的融合,这种顺其自然的心境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共同造就了颇具禅意的美学体验。
金缮修复实现了从彰显器物修复价值,到重塑艺术审美,进而到自我修行的旅程。金缮修复不仅是器物的再生,更是心境的再生。如今,伴随着现代工艺的不断发展,金缮已经演化出了不同的流派,艺术功能进一步凸显,应用范围也从陶瓷器具拓展至家具、玉器、砚台、古琴等。一些金缮艺术家至今还在沿用传统的描金技术,一些则将金缮与绘画、漆艺相结合,还有一些通过立体金缮和雕刻技术突破了“次元壁垒”,对原器物进行二次创作,进一步提升了器物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但无论艺术形式如何进步,修残补缺仍然是金缮工艺的起点,顺应自然依然是金缮工艺的灵魂和前提。
经过金缮工艺修补过的器物,似乎已注定不再完美。然而,器物身上耀眼的金色纹饰,又好像在向人们骄傲地讲述它亲历的挫败,以及如今的涅槃。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曾经的伤痕累累,就没有如今的华丽秀美。
透过金缮,似乎可以窥探到人生的真谛:旦夕祸福,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完美似乎遥不可及,失败好像总比成功来得容易。然而,人不就是在一次次摔倒、爬起,一次次审视自己、重新来过中获得成长的吗?
李金矿表示,顺应自然又不屈服于自然,承认伤痕但不甘于就此做一堆无用的碎片,永远怀揣着重生的信念,将累累伤痕变成闪闪“金线”,向世界展示自己“不完美的美”——这或许就是金缮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