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高中作文时常写: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驰而过。此刻,当我望向书架上五中百年校庆时的文集,幼年时听父母辈口述的桂坛故事犹在耳畔,然而我本人也已告别城东校区温柔咸湿的海风五年有余,一晃眼母校120周岁生辰近在眼前。
作为新校区早期“开拓者”,能感受到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常为新的”。校园基础设施不必多说,学生们能操作各式各样精密的实验仪器,在地理园的实体景观中体会真实地貌的样态,并切实乘上了信息化的东风,感受到数字化校园的便利。形而上层面这里更是朝气蓬勃,学生们被鼓励广泛涉猎文史哲书籍,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课外又常能见到他们自发研讨某个难题的解方。在有些艰涩困苦的高三时光,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顶楼,让些微西照的太阳给书本的页脚染个金边,抬头看见廊道对岸也在背书的同伴,挥了挥手给彼此一个鼓励。
五中给我颇为深远的影响,这在浸润于她的怀抱时只有些混沌的感受,反倒是现在有许多后知后觉的体悟。若要用一句话形容,大抵是尊重个体价值和差异,并把素质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我的高中时代很早便推行了“走班—选课制”的大学先修教育,每周既定一两节课的时间内,学生可以选择与基础学科相关的英语、历史、高数课程,也可以参与实践意味更浓的3D建模打印,乃至园艺培植活动。同时,五中对于学生活动也颇为支持,游园会、社团嘉年华是当年学习之余“盛大的狂欢”,以班级或社团为单位独立策划起草活动,从物资配备、传播推广、落地实施到回顾复盘,在工作岗位中需要的能力,早在中学阶段就埋下了种子。
离开多时,也许具体的高中知识点已有些含混不清,但在这个学校里懂得的人生哲理、浸染的精神气质却漫长地延续下来。学习固然是重要的,但在五中,似乎没有人将标准答案奉为圭臬。求学是一场有的放矢的探险,审视、质疑和批判思维是跨越荆棘的利刃。学校里,辩论是常有的事,不论是观点的碰撞,还是更优解的追寻,五中人从不会被既有桎梏所绑缚。就如西哲追求“心灵的深度”,而儒家提倡为己之学、身心之学、性命之学、君子之学,这样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挖掘着人格的潜能,使我感到自己收获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哲学。
正因此,如同一座开放式象牙塔的泉州五中,不仅能让学子无缝接榫自己的大学生活,持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也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持续焕发着独属于她自己的生机。“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从这里走向远方,再从远方回首,此心安处,五中依旧是吾乡。
(作者系泉州五中高中部2017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