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这是我国内地确诊的首例猴痘病例。虽然出现规模性传播的可能性极低,但猴痘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依然存在。为保护公民健康,市疾控中心特对猴痘疫情情况及疾病预防与治疗等信息进行整理,提出以下健康提示。 □本报记者 张沼婢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一些非地方性流行地区的国家先后发现大量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间传播。
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确诊了全球首例人感染猴痘病毒病例。此后,非洲陆续有国家报告猴痘病例,目前,已有11个非洲国家(贝宁、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加蓬和南苏丹)发生过猴痘疫情。2022年5月13日,英国首先报告本土猴痘病例,此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非地方性流行国家)陆续发现猴痘病例。
本轮疫情病例数和波及范围均增长较快,为非地方性流行区的历史之最。病例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为男男同性恋者,疫情传播与性活动密切相关;绝大部分病例未曾前往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即非洲中部和西部的11个2022年前曾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旅行;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且不典型,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部位,数量明显偏少,只有几个甚至一个皮疹,未见进一步扩散。
猴痘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也可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感染猴痘后典型临床表现
猴痘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多有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今年在非洲以外的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人的临床症状普遍较轻且不典型,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及其周围部位,数量较少。
猴痘如何传播
猴痘病毒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非洲的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体内。灵长类动物(猴、黑猩猩、人等)接触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后也会感染。感染了猴痘病毒的动物和猴痘病人都是这个疾病的传染源。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被感染。本次猴痘疫情还发现多数病例在发病前有同性性行为,可能主要还是与性活动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会经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猴痘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如何防止感染猴痘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正在疫情国家旅行或居住的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近期已回国和即将回国人员。近期已回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过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近期计划出国人员。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猴痘疫情,尽早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做好个人手卫生,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等。
国内其他一般人群。上述病例是继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报告输入性猴痘病例以来中国报告的第5例人类猴痘感染确诊病例。主要在其接触者中存在一定感染风险,一般人群暂无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