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版:环湾生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9月23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从戏曲文化中汲取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元素
吴闻鑫,潮州大吴泥塑第24代传人,中国民协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民间美术(泥塑)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2021年11月,我应福建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与语言文字处邀请,到泉州担任市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的评委。初到泉州,倍感亲切,因为潮州文化和闽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历史上数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南迁,都是因为战乱。为了生存,先人们不得不举家跋山涉水,背井离乡,到长江以南一带定居。人口的迁移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开枝散叶,和当地文化融合,逐渐孕育了闽南文化、潮州文化。从语言文化来看,潮州话和泉州话同属闽南语系,由于地域差异和时代变迁才形成两种不同的地区方言,但二者依然存在不少共通之处。从戏剧文化来看,泉州高甲戏和潮州戏(潮剧)也有很深的渊源,在服饰和表演等诸多方面也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大吴泥塑戏曲人物有三个种类,分别是“大斧批”“文寸”和“文身”。“文身”的塑造技法包含了雕塑和贴塑两种艺术表现手法。贴塑是“文身”人物服饰的塑造技法,我将该技法称之为“压泥成片,摺片成衣”,该技法是大吴泥塑技艺最显著的艺术特色。那天,友人带着我们游览洛阳桥。我在桥上散步,看着古石桥下的流水,思绪万千,不由得想起了陈三和五娘的爱情故事。潮剧《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是潮剧中的经典剧目,陈三来自泉州,五娘是潮州人,两人的爱情故事在潮州和泉州两地广为流传,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我所从事的潮州大吴泥塑艺术与潮剧联结颇深,主要取材于地方传统戏剧——潮剧的主要故事情节等民众喜欢的题材,以潮剧的人物角色、形态、服饰、动作等来塑造泥塑作品。在大吴泥塑的历史上,有很多老一辈艺人以《陈三五娘》为题材塑造泥塑作品,如字号财记(吴仲恒)、贰合(佚名)、裕合(吴来树)、绍合(吴东河)等。

我父亲吴光让(大吴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非常喜欢《陈三五娘》这部戏剧,他经常反复研究其中的桥段和人物,平时干活的时候也最喜欢听潮剧。2010年前后开始构思创作《陈三五娘》系列作品,2012年开始创作,一直到2014年完成,父亲花了三年的时间和精力,以《陈三五娘》为题材,创作了大型的故事性连续场景式泥塑作品,开创了大吴泥塑故事性连续场景式的表现先河。这件作品共113个人物,337个场景配件,展开长12.77米。场景分为16组,分别是“观花灯”“遇林大”“李姐提亲”“陈三入潮”“花好月圆”等。《陈三五娘》系列作品属于大吴泥塑“文身”种类,充分体现了大吴泥塑写实性、多层贴、浮雕贴的艺术特色。大吴泥塑《陈三五娘》这件作品的面世,受到了大众和专家的广泛肯定。2020年12月,广东省文化馆工作人员专程赴潮州,征集收藏了这件大型泥塑,在广东省非遗中心展示。可以说,大吴泥塑《陈三五娘》是大吴泥塑和潮剧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有机融合,这件作品所表现的泉州陈伯卿(陈三)与潮州黄碧琚(五娘)的爱情故事,也是联结泉州和潮州两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一条纽带。

传统技艺是历代先辈心血的结晶,从戏曲文化中汲取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元素,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继承传统技艺精髓,发扬纯正艺术道统,这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本义。当我站在承载着历史沧桑的泉州洛阳桥上,一时之间有所感慨,随兴写下一首小诗,记录我当时的心情:“水自东来潮向西,石龙横架海双堤。古人桥上思桑梓,我在泉州说碧琚。”

□本期执行:本报记者 陈士奇 通讯员 龚书韶

3 上一篇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民生
   06版:都市·民生
   07版:都市·养老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资讯
   10版:经济·财富
   11版:金融/地方新闻
   12版:地方新闻
   13版:健康
   14版: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0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1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番客楼里的桥心
   24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找到适合自己的“黄金运动”
从戏曲文化中汲取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