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都市·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9月27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守望田园 迎接丰年
潘和尚种植了56.3亩水稻(潘登 摄)
80岁的潘和尚头戴草帽,肩扛锄头,穿梭于碧绿的稻田之中。(潘登 摄)

在南安乐峰镇飞云村,80岁的潘和尚头戴草帽,肩扛锄头,穿梭于碧绿的稻田之中,阳光将他的皮肤晒得黝黑,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30年前,看着村里的田地日渐荒废,他开荒种田,如今56.3亩水稻的稻穗颗粒日渐饱满,待半个月丰收后,他也即将“退休”。近日,记者走入田间地头,了解他种植水稻背后的故事。

田地荒废

拿起柴刀割草种稻

“每天早上起床后,喝上一杯热水,我就出门了。”早晨温煦的阳光洒进稻田,潘和尚拿起一把锄头,沿着田间地头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仔细观察是否有病虫害。尽管年岁已高,但他仍保持着每天到田里看一看的习惯。“种了这么多年,我看一眼,就能知道水稻有没有问题。”潘和尚自信地说道。

30年前,潘和尚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田地日渐荒废,荒草丛生,他非常痛心。带着“种水稻能让一家人吃饱饭”的质朴想法,他开始开荒造田。那时候,每天天微亮,他就拿着柴刀出门,到荒田里割草。“那年从12月开始割草,持续到第二年4月。”历经半年时间,潘和尚才把长满荒草的田地彻底改造成水稻田。

“割草虽然时间长,但不算累,最辛苦的就是犁地了,花了2个多月,有时候大水牛走不动了,我就用锄头平整荒田。”潘和尚告诉记者,那时候还没有拖拉机等机械作业,家里也买不起大水牛,他只好找村民租牛来犁地,一头牛的租金一年要1000多元,每天他还要负责喂养。租了3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自己买了一头牛。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他用上了手扶拖拉机,至今拖拉机已用坏了两三台。

种植辛苦 最怕遭遇自然灾害

村里的水稻一年种植两季,从水稻播种、插秧到水肥管理、田间管理到收割、晾晒,刚开始时每一个阶段潘和尚都亲力亲为,但如今体力已跟不上了。“种植面积大,现在插秧和收割都会请人来帮忙,其他时候都是我自己一个人管。”

谈及30多年的种植经验,潘和尚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如今一亩地较之前能多收获四五百斤,而这主要得益于他花了不少心思挑选新品种。除此之外,想要获得好收成,病虫害防治十分重要,作为一位老行家,哪种药防治效果好,潘和尚了然于胸。

尽管如此,在他看来,种植水稻一直都是靠天吃饭的行当。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收成就会不好。光是大风,他就遇到了两三次,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大风过后,水稻全都倒伏了,茎秆折断,那一年的水稻减产严重。而像去年遇到长时间的干旱,田地灌溉成为一大问题,“根本没地方抽水大面积灌溉,只能每天灌溉一点地,让水稻不至于干枯而死。”说起水稻种植,他直言太辛苦了。

即将丰收 期望田地有人接手

“今年前期雨水充沛,后期天气又好,我这50多亩的水稻长势喜人,预计一亩产量能有1000斤。再过半个月左右,就可以收割了。”看着眼前这片绿油油的稻田,潘和尚心里满是欢喜。

潘和尚说,由于田间露水充足,水稻吸水多,种植的稻米吃起来香。“这是我最后一年种植水稻了。今年收割完,我就要‘退休’了,希望有人能接手这些田地,继续种下去。”潘和尚看着挂满稻穗的稻秆,眼里满是不舍。“如果身体可以,我还想继续种下去,但是现在腿脚力气不够了……”

飞云村村干部潘秋菊告诉记者,很多村民对潘和尚开荒种田的精神感到钦佩,得知他即将“退休”,又不舍稻田荒置,目前已有几户村民有接手的意愿了。听到这消息,潘和尚很是高兴,他笑着说:“若以后村民们种植中遇到困难,我非常乐意帮助,多年积累的经验可不能白白浪费。”□本报记者 魏晓芳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都市·社区
   05版:都市·深读
   06版:都市·社区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财富
   10版:地方新闻
   11版:综 合
   12版:旅 游
   13版:教 育
   14版:清源·新悦读
   15版:综合新闻
   16版:要 闻
守望田园 迎接丰年
伪造转账截图
女子连骗数人
口罩交付起纠纷 法官勘验化矛盾
永春县供销联社畅通县域流通体系服务发展新格局
整体成绩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