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破碎的陶瓷,锔钉匠人利用锔钉绝技,让“废物垃圾”起死回生,赋予新的艺术生命。
□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
锔钉种类繁多 创新传统工艺
在古时,百姓尚俭,认为惜物就是惜福,锅碗瓢盆破损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于是便开始琢磨如何修好再用。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实践,逐渐产生出了锔钉手艺。
以前见到锔钉手艺仅仅是在影视片中,当时觉得这项在乡村早已失传的古老手艺,想必如同古瓷一起载入了历史。古老的锔钉工艺,在清时非常盛行,清朝八旗子弟们陶醉于“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但在把玩时难免磕磕碰碰,瓷器破损后就找精细锔匠锔补,并要求他们用金银钉来修补古旧瓷器以显阔绰,一时间“锔活秀”烽烟四起,为了攀比,就是完整的也要弄坏再锔来比秀,这从侧面展现出当时锔活的风靡和艺术价值以及匠人的精湛技术。
但随着时间流逝,生活渐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几乎没有人再学习锔钉了,只有那孤独的老匠人为了生活,挑起担子穿梭在大街小巷。随着时代的变化,锔钉这一古老的行当似乎消失在历史的潮流里。
如今,传统文化又掀起了热潮,越来越多的古法手艺被重视,锔钉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传统锔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如今有传统立体菱形锔钉、传统平面菱形锔钉、传统圆棍形锔钉、蝙蝠锔钉、虫子锔钉、梅花锔钉等,种类繁多,秀出新的风格。
锔钉技艺是民间绝活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体现的是独特的民俗风情,是国内外瓷器收藏爱好者和古玩爱好者以及考古修复等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同时,有关政府也在加大锔钉技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泉州锔钉师傅许家聪说,随着科技的引入,锔钉行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可以通过锔钉机器操作,将器物进行3D扫描之后,用鼠标确定钻孔位置,大大缩短了锔钉时间。在年轻手艺人越来越少的今天,引入现代科技,让传统手艺得到传承与创新,这让老艺人很欣慰。
最薄约1毫米 修复如同绣花
走进泉州锔钉师傅矿哥的工作室,他正在用各种工具修复一件“残破”的紫砂壶。矿哥介绍,壶裂纹了,最好在裂纹的地方锔上,以免受力导致裂纹延长。壶盖碎了,找不到锔钉师傅,可以用火漆黏上,也不影响日后再锔。锔紫砂壶是有讲究的,一般1厘米有3个锔钉最为适合,锔钉要根据茶壶的裂纹形态来打制,最小的铜钉只有2毫米,锔钉的大小、排列及钻孔的深浅都有讲究,一般有3—4种规格的锔钉,有些紫砂壶的质量不好,壶壁不一样厚,最薄处只有1毫米,钉眼的深度就要控制在0.7毫米,有时可能会被打穿,但只要把锔钉的脚加长,在壶内铆上,这样既不漏水,还增加了锔钉的抓力。
紫砂壶是泥土烧成的,脆而易碎,弄碎后形状不一,还经常出现像刀口一样的斜叉断口,为了避开壶壁最薄的断口,就要增加锔钉的长度。修补古玩或者其他珍贵瓷器,钻眼是不能钻透的,要钻两分留一分,把钻好眼的瓷器拿起来映着灯光一看,可以看出钻好的眼是透光的但又不透气,而留下的一分是保证锔瓷器的铜钉不至于穿透瓷器,这是锔活的规矩,钻的眼比掩口要大,这样在瓷器上掮铜钉的时候,用手锤轻轻一掮,眼内的钉头被掮胀,就永久地固定在瓷器上了。
老紫砂壶有古韵,而用来锔壶的银钉也有藏银般古朴的味道,两者相得益彰,镶上银钉的老壶更增添了年代感,而且银钉本身的价值也为老紫砂壶增添了贵气。“当你把一把新锔的紫砂壶,养到锔子和茶壶融为一体的时候,看到壶上的锔子,不再是独立多余的时候,而就是壶本身一部分的时候,那时的锔钉给紫砂壶所平添的几分古朴,在心中的感觉,别有一番韵味。”矿哥说,现代紫砂壶修补的传统手艺已经很少了,很多时候喜欢的壶破损了却无法找到人修补只好扔掉,这也与近年手工修补价格高甚至超过了壶本身有关,所以除非很贵重很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一般不建议对紫砂壶进行修补;若要修补,最好找专业的锔钉师傅,这样才能尽可能维护壶的美观。
工序复杂烦琐 历经数日再造
锔钉工艺不仅适用于修复紫砂壶,对其他陶器、瓷器的修复也同样适用,修复工艺上大同小异,也都存在一定风险。
一件陶器或瓷器,经炼泥、制胚、施釉等72道工艺而成,虽经久耐用,却也易碎。普通如一只饭碗,贵重如一件古玩,人们在与其共度的岁月中,使用、把玩、传承,难免会将一份情感凝结其中,这或许是勤俭朴素的生活态度,又或是一份爱古惜古之心。在锔瓷艺人的手中,破碎的瓷器被修补、复原,乃至于重新创造,不仅令其涅槃重生,更焕发出全新的美。因此,被修复的,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破镜重圆、失而复得的情感,其中滋味,或许只有拥有者才最能体会吧。
然而锔钉,却是一项“精密”的技术活。矿哥说,锔钉的步骤很是烦琐复杂,一丝一毫都不能懈怠。
“像一件打碎的紫砂壶,要经过找碴对缝、打孔、做钉、装钉、打磨、填粉等工序,少则需要四五个小时,复杂的要几天时间。”由于矿哥的锔壶技艺十分高超,许多人慕名而来。客户送来的需要修补的紫砂壶或陶器、瓷器,有的只有几厘米裂缝,有的却碎成十几块;有的价值几百元,有的身价上万元。但只要经过矿哥的修补,破损的地方变得透气不漏水,锔上去的一条条金线,更像是特意加工而成。
在矿哥的工作台旁边,放着一本泛黄的小本子。“这是我的记录本,每次修复,我都会做好记录。”矿哥说,他每修好一件,都会有相应的记录,这好像是在记录每件“破损作品”重获新生的过程,这种感觉非常独特,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