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竹篾要排得更紧密些,这样编起来更牢固”“编的时候要小心,别划到手”“这回底盘比上次编得更漂亮了,继续努力”……每到周五下午,南安码头镇南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黄龙枝都会前往当地的小学,免费给同学们上一门特殊的劳动课——竹编。坚守竹编技艺已六十多年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能接触了解这项古老的技艺,将传承的种子埋在他们的心里。
不怕吃苦 自学成才
记者见到黄龙枝时,他正教学生编竹筐的底盘。年过七旬的他头发有些花白,却依然很有精神,双手的老茧和伤口,默默讲述着编制竹器的不易。
“黄爷爷,这里该怎么编?”“黄爷爷,您看我这个编得好不好?”上课时,面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他总是面带笑容,耐心解答或手把手进行指导。
“竹编是门细致活,需要耐心和细心,更需要能吃得了苦。”黄龙枝家在南冬村南埔自然村。在他小时候,南埔自然村附近种了许多竹子,当时可发展的产业不多,竹编便成为村里绝大多数人维持生计的一项重要手艺。大约8岁时,在父亲的要求下,他开始学习竹编手艺,帮家里人分担生活压力。
家里人忙着赶制竹编制品,没有较多时间详细教学,他只能自己在一旁模仿学习。自学的过程免不了受伤。削竹片时手指被小刀划出血;拉竹篾时手掌因扎进竹刺而长脓;制竹品时双腿被竹篾磨损留下多条火辣辣的磨痕……从一开始半天都难以编出一个竹筐底盘,到渐渐可以协助编出竹盘、竹笼、竹斗笠等多种竹制品,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让他的技艺不断提高。
“学习竹编大约一年后,我第一次卖出一个主要靠自己编的竹篮,那一刻可开心了。”这让他感受到了手艺被认可的喜悦,也为自己能帮家里出一份力高兴。
刻苦钻研 技艺精进
成年后,他继续学习和钻研竹编手艺并以此为生。由于肯钻研愿吃苦,他会做的竹制品达到了近三十种,不少竹制品还卖到国外。
20世纪90年代,当地虾产量大,需要大量捕虾笼。当时他对这种新的竹制品颇感兴趣,特地跑去买来自学。学习了三天左右,他开始尝试制作。“我做的捕虾笼,捕虾量只有2两左右,而人家做得好的可捕到4两。”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他亲自到河边观察笼子捕虾的过程,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多次反思和改进。最终他编制出的捕虾笼也可捕到4两的虾,而且造型更加美观。
“当时改进后的捕虾笼十分受欢迎,从早做到晚还供不应求呢。”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明白对于传统手艺必须保持一颗谦虚好学和精益求精的心。
免费授课 盼望传承
近年来,由于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的普及,竹制品渐渐淡出了大部分人的视野。黄龙枝说,以前村里做竹编的最多时有近200户,如今只剩10多户。虽然已不用再靠竹编为生,但他依然坚守着这门手艺。“这门手艺对我而言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寄托,难以割舍。”
今年春季,南安市南埔小学校长黄伯强找上黄龙枝,希望他教孩子们学习竹编。“黄老先生不仅爽快地答应,并且免费授课。”黄伯强告诉记者,竹编课如今已成为学校的特色劳动课,很受学生们欢迎。
“我很乐意见到孩子们来学习这一项技艺。”黄龙枝表示,竹编是一项非遗传统技艺,希望能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这门老一辈赖以生存的技艺,感受传统手艺的精妙和匠心精神的可贵。同时,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静待其生根、发芽、开花。
□本报记者 杨泳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