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科技解锁难题 发展智能茶业
仿生设计机械解决安溪铁观音初制难点,“工艺指纹”制作大师风格茶叶,“智慧茶园”从源头保障质量
监控系统应用于茶园管理中
随着“安溪铁观音一号”“安溪铁观音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千亿品牌价值的铁观音茶产业有望释放数字活力。
数字化杀青机实现全程自动化无人化作业
茶科技促进茶叶深加工发展 (陈小阳 摄)
烘干机等设备的使用提升了制茶机械化水平
福建乌龙茶智能加工中心里的智能揉碾机

近年来,安溪县在茶叶生产和加工等环节融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催生更多新生产方式和新产业形态。

□本报记者 谢伟端/文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智能茶机

解决茶叶初制难点

近年来,安溪县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今年,首座“5G+”闽南乌龙茶智能工厂暨“福建乌龙茶智能加工中心”在安溪虎邱镇禅心缘茶业基地开工建设。

“我们团队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重点攻克铁观音包揉及摇青装备智能化两大关键技术难题,围绕‘传统技艺数字化’开展研究。”福建知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两德说。历时3年,团队在闽南乌龙茶(铁观音)智能化初加工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5M纵扭智能包揉机”和“间歇性连续做青智能装备”的研发,较好地解决了安溪铁观音初制自动化、智能化的“卡脖子”问题。

据介绍,团队通过大数据应用,将传统包揉技艺动作(搓、揉、抓、压、塑),分解成可自动控制的2500个机械作业点,新设备采用仿生设计,融合力的传导与弹塑变形,使叶片内的可溶性物质自然缓慢渗出,促进非酶促氧化过程,达到人工包揉效果。“在传统包揉的工艺中,茶师傅将茶巾布包裹的茶球放置在包揉机上,茶球上插一根不锈钢棒子,包揉机转动时,制茶师傅双手紧紧握住棒子。因此,包揉通常要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才能完成。”而在数字化智能控制下,包揉仅需一个人通过按键便可进行操作,同时不再使用茶巾布,实现“包揉、松包、烘焙、筛末、装料”循环式流水线生产。

做青环节同样是安溪铁观音初制的一个关键点,做青分为摇青和摊青(凉青)两个流程,通常在晚上进行。晒好的茶青要先摊到竹笳篱,翻松后薄凉于青架上。过一段时间,制茶师傅将茶青倒入摇青机。摇青和摊青交替进行,需经历三四次,且中间都要有间隔时间。做茶师傅相当辛苦,往往刚躺下几分钟眯一会,就得爬上来继续做。肖两德团队研发的“5G+”闽南乌龙茶智能工厂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其“间歇性连续做青智能装备”对做青进行颠覆式设计,通过“5G+”物联网设备采集摇青效果,程序化智能控制,实现全程机械自主装、摊、凉青、间歇性静置、拼盘发酵等无人化循环做青作业,并使茶青达到传统人工做青技艺要求。

除了包揉和做青外,其他环节也实现了智能化。比如根据传统杀青原理,采用物联网设备与热成像技术实时采集杀青数据,通过自动控制技术精准控制火力投料、出料,达到人工杀青效果,实现全程自动化无人化作业等。

“5G+”闽南乌龙茶智能工厂结合物联网、智能控制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了智能化加工控制系统,实现乌龙茶从茶青鲜叶到毛茶初制生产全流程自动化、规模化,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加速了茶叶生产由“粗放”向“集约”、由“制造”向“智能”转型升级,突破茶叶初制加工劳动力短缺的瓶颈,实现了智能化与规模化生产。

“工艺指纹”量产质优好茶

“5G+”闽南乌龙茶智能工厂不仅解决了茶叶初制工作量较大的难点,还能通过“知茶大师”四诊制茶平台,实现高品质茶叶的规模化生产。所谓四诊,即“望”做青发酵度,“闻”香气变化、声音变化,“问”鲜叶品质参数,“切”做青走水指数。

首先,“知茶大师”通过“安溪铁观音”系列卫星三维影像数据,构建茶园三维数据底座,汇聚茶园海拔、坡度、坡向、土壤、气象、农事记录等数据要素,智能分析鲜叶品质参数,为初制做准备。

随后,采集制茶大师做青环境数据,奠定“五维青房”自动化控制基础数据。嵌入传统制茶做青各阶段环境参数的数据模型,根据茶叶风味需求模拟做青各阶段的环境条件,解决生产环境不可控和制茶师“看天做青”难题。

之后,将5G、物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于茶叶生产加工全过程,嵌入非遗制茶“工艺指纹”刻度标准的数字化加工技术,实现茶叶生产技艺的规范化、标准化。

安溪不同制茶大师制作的茶叶风格都不尽相同。“知茶大师”还能采集不同大师在各个气候环境条件下,制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参数,形成不同大师的“工艺指纹”。制茶时,通过“5G+”数字模拟还原“工艺指纹”,就能做出不同大师风格的茶叶。实现风味可定制、高品质规模化稳定生产,解决千家万户制茶规模小、批次多、质量参差不齐、品质低、附加值低等难题。

此外,由于每个制茶环节都在数字化情况下完成,因此可根据每一片茶园品质、每一袋茶工艺制法、每一袋茶流通过程,赋予每一泡茶数字证书,实现茶产业全程可追溯。

智能工厂模式全面推广后,可大量节省制茶辅料费用,降低人工成本,为茶农带来增收,为产业增值,助力乡村振兴。

机械化与制茶工艺融合发展

近年来,安溪县茶叶机械化与制茶工艺融合发展,不断啃下“硬骨头”,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来自华为公司、合肥工业大学、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高校的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研发专家,深入安溪县云岭茶庄园、EC产业园和安溪茶学院等地考察。

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炳灿介绍,安溪县茶园多为丘陵地形,茶叶主要是以人力采摘为主,因此茶园管理对人力需求大。据了解,云岭茶庄园约有810亩,一年人力投入就超过200万元(含制茶)。

茶园管理劳动力老龄化与短缺问题,是当前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从事茶业劳动的工人年龄偏高,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茶园耕作、采摘等工作。”张炳灿表示,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存在断层风险,而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机器替代人从事茶叶劳动已经具备可能性。

张炳灿认为,通过机械化的智能应用,既加快茶园管理新旧动能转换,改变以往传统人工管理耗时费力、生产效率低、劳动力短缺等棘手问题,更重要的是,也能改变传统人工采茶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大大提高采茶效率,节省大量劳动力成本。

实际上,为破解茶园机械管理难题,安溪县茶企已经开始有所行动。“2021年11月,八马茶业通过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项目验收,有力推动茶园种植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八马茶业总工程师林荣溪介绍,八马茶业拥有含可视化管理系统、茶山病虫智能监测系统、智能害虫防治设备、区域气象数据、物联网数据等六大板块的5G智慧茶园。

专家认为,智慧茶园正致力于为茶园智能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然而,要在安溪山区大面积实现机械化生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安溪县茶园地形复杂,多分布于丘陵山区,机械化难度大,给机器研发带来不小挑战,从而影响了采茶机械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对此,采茶机械设备生产厂家要加快针对性强的设备的研发。

专家介绍,茶园管理机械有多种,主要有茶园耕作机械、茶园植保机械、茶叶修剪机和采茶机等。茶园耕作关系到土壤的水分、空气、肥料等,是对茶树生产影响最大的一环,且直接影响到茶叶加工品质。近几年,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植保无人机在我国逐渐兴起,其拥有高效、便捷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茶园管理的重要机械。再比如对采茶机器人的研究,涉及机械臂高精度控制技术、茶叶机器视觉智能识别技术等,以实现全自动化、智能化采茶,解决茶园采茶机械化推广应用面临的技术难题。

此外,安溪持续推动“茶园布控气象监测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茶园虫情测报系统”的智慧茶园管理支撑体系及植保无人机、农业机器狗等新装备在茶园生产端的应用。创立全国首个生物信息对抗与智能虫害防治系统,率先推广声光电智能虫害防治技术。全县70%的茶园已实现数字化或智能化技术应用。同时,重点实施了国家级园艺作物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安溪铁观音智能化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近5年来,安溪茶叶抽检合格率基本达到100%,连续15年出口茶叶100%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要 闻
   04版:要闻
   05版:评论·聚合
   06版:综 合
   07版:都市·民生
   08版:都市·民生
   09版:都市·法治
   10版:经济·资讯
   11版:经济·产业
   12版:经济·财富
   13版:地方新闻/房产
   14版:地方新闻
   15版:清源·校园风
   16版:综合新闻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1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4版:泉州“狮”话
科技解锁难题 发展智能茶业
赛制创新 奖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