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同一家电商,同样的商品,昨天刚买今天就降价了,你说糟心不糟心?“双十一”即将来临,一些电商平台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商家恶意标价,推出了“保价”服务,即消费者购买产品后,若商品售价在经营者承诺的保价期间下降,由商家赔付差价。平台此举意在给消费者一颗“定心丸”,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流量。不过,保价真的靠谱吗?该如何规避保价的陷阱?
本期嘉宾:关育兵、史洪举、房清江
有利擦亮电商诚信招牌
□关育兵(教育工作者)
“先涨价再降价”“保价只保商品售价、不算红包”等问题,已经成为电商大促的痼疾,亦是颇受消费者诟病的地方。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带给消费者实惠,如果消费者不能在大促中得到实惠,这对其消费信心是一个打击。
电商平台既然要给优惠,那么就要给出实打实的优惠,虚假的折扣和最低价,会让大促的人气一年不如一年。平台推出的诸多举措,比如淘宝天猫将价保时间从15天延长至27天、唯品会可以显示商品是不是60天内的最低价等,都是在重建消费者的信任,以此来挽留消费者。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电商的发展,更是以诚信为基础。建立一套诚信的体系,是困难的;但要摧毁这样的诚信体系,则是简单的。平台要认识到,保价不只是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在擦亮电商诚信经营的金字招牌,千万别再玩文字游戏那一套。
保价莫成“价格陷阱”
□史洪举(法官)
根据以往的操作经验,很多电商平台提前十多天就开始了价格战,但如何能够让消费者下定决心早点购买商品,而不是等到“双十一”当天再购买商品。多数商家推出了所谓的15天甚至30天的保价承诺和服务,即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在保价期间内,商品降价的,由商家承担“买贵退差”服务,确保消费者不会因此“花高价”,进而打消人们顾虑,让其不必非得等到“双十一”再抢购商品。
但是,商家的承诺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正如一些报道所指出的那样,所谓的“买贵退差”保价服务并非毫无条件的承诺,而是附带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条件。如很多商家规定,店铺和平台优惠券、限时活动以及赠品等均不在保价范围。甚至有商家为规避保价规则,下架原商品,重新上新的购买链接或者只是更改商品名称。可以说,在商家纷繁复杂的“套路”之下,一些消费者根本享受不到任何“买贵退差”的保价服务。
其实,要想让消费者真正地得到实惠,保价服务就应多些真诚,少些套路。其中,起决定性的价格的比较应当是大部分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排除临期商品等法定降价情形),而不应设定各种根本无法触发“买贵退差”的条件。要知道,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完全有能力监控、筛查这种玩文字游戏的保价承诺,进而对捉弄消费者的行为作出处罚。确保消费者真正地享受到价格优惠和保价服务,不至于需要比拼智力来辨识眼花缭乱的价格促销,却最终仍难逃云里雾里的“价格陷阱”。
多一些简便与真诚
□房清江(公务员)
历经10多个“双十一”电商促销之后,消费者已变得更加成熟,对电商促销也有了新期盼:多些创新,少些“套路”。近两年,“双十一”的玩法有所简化,并更加注重趣味性和社交属性。特别是,今年“双十一”又上新了不少玩法,如保价、免退货运费等。对于平台这些“新玩法”,网友的一句话道出了真相:不看广告,看疗效。毕竟消费者除了期待从这场全民狂欢中获得充足参与感,更想实实在在获得更多实惠。
在电商市场日益成熟的情况下,电商更应重视“双十一”对消费者尤其是对用户群的回馈与让利,所给予的优惠可以不大,但必须是简单易兑现的。电商要摒弃短视急功近利的观念与冲动,把重点放在提高和改善消费者体验上面,让简便真诚成为服务的新导向。
当然,要让“双十一”多一些简便与真诚,无法完全寄希望于商家的“道德血液”。一方面平台要有积极的作为,顺应消费者的呼声与诉求,向在线商家确立明确的导向,做好营销策划的筛选、评估与优化,更好确保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感与获得感。另一方面市场监管也应及时跟进,未雨绸缪,提前对重点平台、重点领域开展行政指导,倒逼商家守法经营,简便价格营销的设计,共同创造“双十一”诚信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