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心市区宝洲街和刺桐路交界处供水主管破裂,造成周边路段积水、堵车及多区域停水,引发广泛关注。连日来,相关的道路及水管修复工作持续不断。记者获悉,新埋设的DN600管道已完工并恢复正常供水,而宝洲街和刺桐路交界处,原来因路面开挖设置的围栏已经全部撤走,铺设完沥青的路面恢复了往日的车来车往。(据14日《泉州晚报》报道)
一场由供水管爆裂引发的混乱,在水务、交通管理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逐渐平复。我们在为一线辛勤抢险的工作人员鼓掌的同时,也迫切需要从中吸取教训。
就在此次主管爆裂前不久,今年9月就因另一处给水主管道突发故障,泉州市区主城区大面积停水,与此同时,爆管出水还造成低洼处的西苑工业区、白水营、忠堡社区部分民房、车辆被淹。可以说,每次供水管网爆裂,都能给城市正常运行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引发诸如居民停水、交通瘫痪、小区淹水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更早之前,城东的供水管网破裂,让数万居民在炎炎夏日之中忍受无水之苦,严重干扰正常生活秩序,影响百姓生活的幸福感。
虽然每次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及时抢险,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秩序。然而,对缘何频发爆裂的原因,却不能因管道的修复而停止追问。对此,自来水公司给出的解释是管网老化、新城区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管网超负荷等。确实,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当中,管网设施往往难以跟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任何供水管网也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超负荷工作之下,就容易发生爆管。但是管网使用年限国家也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据介绍此次宝洲街和刺桐路交界处破裂的供水主管于2008年铺设,使用不到15年。这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即使达到了使用年限要求,那么,频繁地发生破管是否存在质量或者维护的问题?是否应该超前规划自来水管网,以满足城市发展之需?若要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些都是不容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事件就应该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毕竟,供水管网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供水安全保障也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为保障供水,一些地方规定,3万人停水24小时以上列为重大事故,5万人停水48小时以上列为特大事故。其用意不言而明,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至少要让市民不因为断水而烦恼。更何况,当今城市化高度发展之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管网破裂往往能引发城市秩序的混乱,严重时,甚至危及市民安全。
令人欣慰的是,相关部门也并未懈怠。笔者注意到,相关部门在抢险的同时提出了中心市区供水安全保障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中心市区高风险管网改造计划,结合道路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进度,重点针对材质差、年限长,且发生破管造成停水范围大的37条管道,进行更新重置,总长度约127公里,总投资约3.2亿元。
期待,相关方面深刻吸取近期破管事件经验教训,既以切实的行动推动管网更新,又能提前做好规划,加强日常维护管理,确保主管爆裂的事件不再发生。说到底,事后抢修不如事前做好规划管理,不要出现事前疏忽、发生破裂、事后抢修的恶性循环。